阻止下一场大流行病 须从现在开始

  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1亿例、死亡超过220万例,人类仍在殚精竭虑地应对。

  当此之际,彭博社近刊登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与彭博有限合伙公司创始人、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联合撰写的文章。

  他们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必须从这次疫情中吸取教训,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以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疫情的到来。

  应为下一次疫情的到来做好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场新的灾祸——1918年大流感让满目疮痍的世界雪上加霜:流感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数战争还多。

  人类一直在反思战争带来的创伤,与之相,大流行病带来的教训却被我们忽略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00年后,世界再度面临类似的考验。

  疫情最终会消退,而当其消退时,我们会吸取教训吗?或者当我们的生活回归正常后,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吗?

  新病可能还会出现,它可能新冠病更具传染性、更致命。但人类识别危险新病的努力仍然有限,我们必须利用新冠病带来的精神创伤和紧迫感,开始为下一场疫情到来做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是否到来的问题,而是何时到来的问题。

  研发、监控、数据、平台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指出,要想为下一次疫情做好准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开展更多研究。科学家们必须开展全球性研究,采取“同一个健康”策略,研究在动物体内传播、可能会外溢并感染人类的病,包括绘制病原体热点地区地图。2014年至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流行病研发蓝图,将冠状病列为需要开展更多研发的病原体之一。目前,仍亟须进行更多全球性研究,以更好地鉴定出病原体的致命特征,并迅速研发诊断测试、疗法和疫苗

  此外,要加强全球监控。如果想要迅速发现新的和现有的威胁,就需要在人类和动物身上进行更多的全球监测。世界卫生组织正与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合作,改全球监测能力,但鉴于投资不足,整个系仍然不够强大。

  另外,还需要增加基因测序数据。所有国家都需要加强对传染性病原体的监控,包括对其开展基因测序。这些行动获得的数据将使我们能进行强有力的分析,从而准确和有针对性地防止疾病传播,并使人们发现导致新病变种的变异。在目前的大流行中,实验室只对约千分之三的患者进行了测序,世界卫生组织正致力于提高全球的基因测序能力。

  关键措施还包括增加疫苗平台。尽管制药商去年能迅速生产出新冠疫苗,但如果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疫苗平台原型此前已进行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试验,确认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剂量,那么制药商生产疫苗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未来可能出现的每种潜在的大流行病都需要更多通用的疫苗平台,整个价值链也需要更大的制造能力。

  协调、合作、沟通、医疗能力要提高

  除上述举措外,还应该加强协调能力。在应对疫情大流行及其威胁方面,地方、国家和国际合作迫在眉睫。要使产品达到监管和政策决定的最高国际标准,可作、协调和无缝设计的临床试验至关重要。而且,全世界都应该准备好链,制订分发用品、分派检测人员、收集相关卫生数据以及分发疫苗的协议。

  此外,还应该加大社区参与和沟通。与新冠疫情相伴而来的还有“信息疫情”——有关病的方方面面的虚假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应对这些虚假信息,并且采取措施阻止它的传播。虚假信息病传播得更快,也可能同样致命。

  而且,基层医疗能力也亟待夯实。初级卫生保健系是迅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基础。这些紧急情况包括从传染病暴发到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而这些非传染性疾病一直是造成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如果更多国家采取更积极措施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疫情期间的死亡病例可能会少得多。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目前,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经过验证的政策来应对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设置无烟公共场所、在香烟上粘贴警示标志、改进食品标签,以及提高公众对反式脂肪酸和含糖饮料的认识的运动、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等。

  通过进行上述重要的投资和努力,我们能更好地为下一场大流行做准备,从而有望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这些工作绝不能等到的威胁过去后再开始,必须从现在就开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