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原恒星驱动分子云外流可能不会阻止它们的“成长”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一项新研究对年轻恒星的能量爆发会“吹走”形成它们的分子云,从而阻止它们进一步成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银河系里有超过2000亿颗恒星,现在必须根据新的研究重新审视这些恒星的早期形成。
原恒星是由“大爆炸”后产生的星际云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在这些混沌的环境中,相对密集的物质团块不断获得质量,直到它们的核心深处具有能够引发核聚变反应的引力影响。这些新诞生的原恒星能量惊人,很快就开始向周围的尘埃云释放出强大的太阳风和超热气体射流。
天文学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大的能量喷发会在周围的云层中形成巨大的空洞。根据这一理论,这种无情的攻击最终能够扩大这些空洞,直到风和气体的将曾经孕育它们的分子云完全驱逐。这种猛烈的行动又切断了恒星赖以生长的物质储备,因此被认为会对一个星体在开始其作为恒星的生命时的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目前估计,分子云的质量中只有30%最终被纳入到一颗新诞生的原恒星中。然而,一项利用著名的轨道望远镜所拍摄的观测数据进行的新研究却对这一成熟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新研究背后的天文学家使用了欧洲航天局的赫歇尔太空望远镜以及宇航局的哈勃望远镜和现已停用的斯皮策天文台的数据。
他们的目标是分析猎户座分子云团中的年轻恒星体对周围气态环境的性影响--这是一个位于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的一个巨大星云。更具体地说,他们试图阐明这种性影响是否阻碍了气体转移到恒星上并增加其质量。
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共分析了304颗原恒星。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赫歇尔和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到的每颗恒星的光输出,按年龄对年轻的恒星体进行分类。然后,研究小组转向哈勃的广域相机3、近红外相机和多物体光谱仪拍摄的恒星周围形成的空洞的图像。
有了这些数据,再加上从赫歇尔/斯皮策观测中收集到的原恒星年龄的知识,研究人员能够较气体云空洞在其进化历程的不同阶段的细节。天文学家对空洞的结构、形状和大小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进而使他们能够计算出被高能恒星活动清理掉的气体数量。
“我们发现,在原恒星阶段结束时,大部分气体已经从周围的云层落到恒星上,一些年轻的恒星仍然有相当狭窄的空洞,”新研究的作者之一,托莱多大学的Tom Megeath教授评论道。“所以,这种仍被普遍认为是决定恒星质量和阻止气体坠落的原因的图景是,这个不断增长的外流腔将所有的气体都挖走了。这对我们关于恒星形成如何进行的想法来说一直是相当基础的,但它似乎并不符合这里的数据。”
研究人员需要即将到来的望远镜的进一步观测来研究这个谜团,并推断是否有一个至今未知的过程阻止分子云中绝大多数气体落入恒星,并决定恒星质量。
有关该研究的论文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