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造了大油田油井连续生产最长纪录
周小东摄
“有困难就找周小东。”提到周小东这个名字,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油田分公司,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他是厂里的“采油大拿”。
周小东是一名采油作业工,今年57岁的他,已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30多项荣誉,但他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目前,周小东正带领团队对抽油机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作难题,有效提高采油时率。
“我的一身本事都是从油田里‘炼’出来的,我还要把它们‘倒’回油田里。”周小东说。
蜕变源于一次挫折
1982年,领导安排周小东任厂里采油一队32站站长。当时仅有4名员工的32站是厂里有名的落后站,在基础管理工作评中位列全厂倒数第一,站里几个年轻人常聚在一起打牌、喝酒,虚度光阴。
现状如此,周小东却野心勃勃:要以井站基础管理为突破口,彻底改变32站和32站人在大家心中的落后形象。
然而,由于专业技能不熟练,刚上任的周小东就出了洋相。一次,他发现有两台抽油机的运转声音不正常,经过核实是由于电机皮带松所致,于是他将这两台抽油机的电机皮带紧了又紧。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他紧过皮带的电机,其内部的轴被折,不仅造成设备损坏,还影响了相关油井一天近20吨的产量。
“没掌握科学的调试方法,把皮带上得过紧,好心办了坏事。”这件事给周小东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他意识到,要想把油井管理好,光有热情是不够的。
从那天起,周小东暗下决心,要抓住一切机会,刻苦钻研技术,做技能型员工。
为了尽快了解井、站工艺流程,周小东几乎拿出了全部的业余时间。为了能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周小东甚至吃饭时都捧着书。家里挂满了油井生产曲线图、井身结构图、油层连通图。
为了熟练掌握注、采油工艺技术,他天天捧着井站资料,不分昼夜地背,并请资深验证自己对每口井的分析结论。
有时,为弄懂一个作步骤,周小东在现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短短几年,他系研读了30余本技术书籍,写下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有了理论基础,下一步周小东就用学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低能井是泵的抽吸作用和气体举升来产油的,一旦停抽,液面就会迅速下降,至少3到5个小时没有产量。结合油井实际,周小东研究出一套间开节电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后,不仅产量没有下降,而且大幅节约用电量,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因作不当导致生产时率下降的难题,周小东发明了4个不停抽的作法:不停抽查嘴掏蜡法、不停抽换盘根法、不停抽集油管网系维修法和不停抽设备维修保养法。
采用上述方法,采油二队18站5年间没出现一次人为停井问题,创造了该厂油井连续生产的最长纪录。
同时,周小东还提出采用耐磨性强的废旧皮带代替“О”型盘根,来延长盘根更换周期,使油井检泵周期由原来的210天延长到350天,盘根更换周期由以前的平均不到120天延长到了280天。
很快,这些方法在全厂范围内得到推广,许多外厂同行也前来观摩。
回顾过往,周小东感慨道:“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学到的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所追求的。”
用科技手段培训青年员工
1997年,厂里员工年龄普遍偏大,青年员工技能水平较低,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益凸显。
此时,培训青年员工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周小东。他深知,现代企业培训要结合科技手段,“一块黑板一支笔,站在讲台说半天”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他决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工具进行教学,给学员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为此,周小东拿出全部的业余时间,练打字、学绘图、设计多媒体课件……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全员培训教案,总计20余万字。
如今,周小东带徒57人,培养出技能专家2人、首席3人、高级12人,其中不乏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
“早期的采油工的是卖力气,如今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我们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做一名技能型的知识员工。”周小东说,“我会坚持下去,让厂里的青年人都成为高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