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盘点2020年生态大事件
《自然》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2020年或标志着人造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自第一次农业以来,人类的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升,人口大量增长。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采伐,让植物生物量从约2兆吨(2万亿吨)减少到目前的约1兆吨。过去100年里,建筑、道路、机器这类人造物体的质量以每年300亿吨的速度不断产生,每20年翻一番。
人造质量本身的构成变化与特定的建设趋势有关,如建筑材料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从砖过渡到混凝土,以及60年始使用沥青铺路等都引发了人造质量的构成变动。此外,二战后的全球性重建等也会导致人造质量的大规模变动。<>在20世纪初,人造物体的质量相当于总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全球人造质量已经达到1.1兆吨上下,开始超越全球总生物量。>
这项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反观2020年与全球生态新闻相关的事件,人类在全球生态系中扮演的角色不断被强化。无数的实例证明,人类的活动足以改变地球生态。值得庆幸的是,<>在本年度与全球生态相关的新闻中,我们不光能够体会到人类向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也能够体会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寻求向好改变的姿态。>
20世纪起人造质量飙升示意图,来源:《自然》
<>全球变暖趋势蔓延,多地拉响生态警报>
1月15,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观测数据,发表新闻称<>过去十年间的平均气温超过有记录以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十年。>而此前一周,欧盟旗下的气象专门员会也发布消息称,2019年是仅次于2016年的高温年份。
NASA旗下的戈达德太空研究所为本次报告提供了多项观测数据,其所长对新闻界发表评论称: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仍在加剧,这与声称的“目前的气候变化仍在自然变动范畴之内”完全相悖。
2月13,<>南极洲西摩岛观测到了20.75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气温。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南极观测到2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虽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次的观测结果可能仅仅是孤立事件,不能作为气候变化的趋势性证据。然而这则消息还是在各国引发了激烈讨论,极度寒冷的南极也会有20摄氏度的气温,确实不能不让人担心起持续变暖的地球来。
2月27,俄罗斯科学家发表研究结论称,<>由于海冰面积的减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北极熊中的同类相食事件似乎越来越多发。>在食料不足的极端情况下,雄性北极熊会向带着幼兽的雌性发起攻击。虽然北极熊的这一习性以前就有所目击,但近来的相关报告变得越来越频繁。北极海冰面积在过去的25年间缩小了40%,北极熊算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它们狩猎所依赖的浮冰大量消失。今后,它们将很可能必须在沿岸以及更高纬度的地域繁衍生息。
觅食中的北极熊,来源:699pic
<>除了全球变暖,人类活动同样在影响全球生态系>
3月11,肯尼亚传来令人难过的消息:<>两头稀有的白色长颈鹿遭遇非法猎者的手。>这两头白色长颈鹿是,栖息在肯尼亚东部的自然保护区内。当它们被发现时,已经是一堆白骨了。此次惨遭害的雌性长颈鹿是全球最早被发现的白化长颈鹿,而她在2019年8月生下两头白化小长颈鹿后,则让全球已知的白色长颈鹿数目短暂地增长为三只。
据悉,这三只白色长颈鹿并非白化个体,而是白色变种,相对正常个体,它们的体内黑色素含量只是降低而非完全缺损,因此三只白变种长颈鹿的瞳孔都是褐色的。如今,母亲和兄弟不幸罹难,另外一只小鹿被严加保护。截至目前,害两只白色长颈鹿的凶手仍未找到。
世界仅存的白化长颈鹿,来源:BBC报道《全世界唯一的“白长颈鹿”身上装了GPS追踪装置》
6月24,<>意大利科学家在学术杂志《Biology Letters》发表研究称,他们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在南极低等陆生动物的体内发现了聚苯乙烯碎片。>该陆生动物是一种叫做南极跳虫的小型节肢动物,大小和跳蚤相当。它们在南极上未被冰层覆盖的苔原繁衍生息,以藻类和地衣为食。
研究人员们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采集了一块被地衣、苔藓和藻类包覆的泡沫塑料,然后在其上提取到了作为本次实验对象的南极跳虫。由于该岛是人类最早开发的南极岛屿之一,研究所、机场甚至军事设施都不鲜见,因此也是受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南极地域之一。研究人员称,南极跳虫很可能在摄食过程中将塑料碎片误食入体内,这清楚地证明了<>人类活动已经开始影响到南极动物的食物链。>
南极跳虫体内的塑料成分信号,来意:《Biology Letters》
7月9,<>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出现在其上的马达加斯加特有生物——狐猴,几乎所有种都处在灭绝的边缘。>生息在马达加斯加的107个狐猴的种中,有103个种已经濒临灭绝,其中的33个种更是已经被列入“极危物种”名单,离更加严峻的“野外灭绝”仅有一步之遥。
本次新列入极危物种名单的包括贝氏倭狐猴和维氏冕狐猴等,前者以世界上最小灵长目物种而闻名。受到贫困等因素影响,马达加斯加以食用和非法贸易为目的的狐猴偷猎行为屡禁不止,同时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也1950年时下降了近50%。加之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当地居民可能在短期内对天然资源越发依赖,这些不利因素都给整个狐猴种群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10月12,中美洲巴拿科研人员将大约200只处于灭绝边缘的珍稀物种——巴拿马金蛙移送到了该国的史密松热带研究所。研究人员们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生长环境,以令这些金蛙免遭致命菌疾病——壶菌病的威胁。这种曾经在自然区域内繁衍生息的小型蛙类,如今已经在致命菌的荼下从野外消失。
不光是蛙类,多种两栖类动物的皮肤都会在感染壶菌病后失去渗透压调节机能,最终导致心脏停搏而死亡。<>自20世纪在半岛发现以来,壶菌病正在向世界各地蔓延。>虽然看起来这口造成种族灭绝的大锅应该让致命菌来背。但<>人类活动,特别是拓荒和采伐森林等活动,正是促成这种菌如今在全球大流行的客观因素。>
巴拿马金蛙(左)和染上壶菌病(右)的青蛙体,来源:“巴拿马金蛙”条目
<>2020年,保护全球生态,人类在行动>
上面列举的不少新闻中,无论背后存在怎样的复杂因素,我们都很难否认人类对整个生态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但下面的这几则新闻,则是关于人类试图寻找与自然共存共荣之道的主题。
1月24,某知名运动品牌宣布年内将把旗下产品材质采用再生纤维的率提高到50%以上,将利用再生纤维的产品线提高到100%,即运动鞋、运动衣以及书包和护具等均将不同程度地采用再生纤维材质。同时,该公司还宣布,将以在海岸地域集中的塑料为原料制成再生纤维,2020年内实现利用此类回收塑料制造1500万到2000万双运动鞋的目标。
5月4,某著名玩具积木公司发表声明称,将在2030年前将全部产品的材质替换为100%的再生塑料。对于该公司而言,实现材质替换并不那么容易,毕竟经久耐用是品牌创立之初起就一直在坚守的理念。目前作为积木材质的ABS工程树脂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耐久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它们将更难被环境所降解。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制成高强度又易降解的积木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6月5,<>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月10,最新版《中国药典(2020版)》,将穿山甲(指其甲片,而非物种本身)正式剔除。对于这种濒危物种而言,保护升级和药典除名都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穿山甲甲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成分和人类指甲没有区别,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穿山甲甲片确实具有药用价值。早在2014年,中国特有种中华穿山甲已经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级别定为“极危”。而名录上的大熊猫则在2016年就从“极危”降级到了“易危”。但愿升级的保护能让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重归繁盛。
各种穿山甲,来源:“穿山甲”条目
6月18,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iScience上发表论文,称它们<>利用无人机携带的玩具肥皂泡泡枪实现了野外植物的人工授粉。>由于受到全球变暖趋势影响,蜂群的固有生息规律被打破,蜂群数量锐减,直接导致全球农作物面临授粉危机。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让蜂群恢复授粉能力,或者寻找和训练花虻一类的代替物种等。但本科学家另辟蹊径,将花粉和肥皂水混合后灌入泡泡枪,然后再用无人机搭载,以进行人工授粉。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结果,适宜条件下的授粉成功率达到了90%,研究人员正在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良。
泡泡机居然成了人工授粉利器,来源:699pic
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中的重要成员,享有发展权利的同时,也有实现与自然调和共生的义务。>虽然短期来看,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仍然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零排放和零干扰,甚至在全球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仍然将在短期内持续恶化。<>我们反对教条化的唯环保论,但我们必须牢记,践行生态发展不光是国家和的职责,同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