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系评估我国水体二氧化碳排放通量
3月19,《自然—通讯》刊发研究论文,大学地理系与广州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研究人员,以及、瑞士、大利亚和德国的合作者首次系性地评估了我国环境及经济发生剧烈变化前后(即1980年代和2010年代)的内陆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CO
“我们使用了史无前例的时空数据集来重建过去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们对中国内陆水域CO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准确评价全球碳收支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但目前依然缺乏针对特定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内陆水体碳排放评价,以及其对于区域乃至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研究。由于碳循环与地球系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机制,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研究者基于1980年代在1709个地点收集的历史水化学数据以及最近在全国1064个地点进行的野外采样数据,结合遥感技术,研究小组估算了我国内陆水体的CO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内陆水体CO
此项研究的另一成果就是重新精确估算了我国1980年代和2010年代的水面积变化。在参考历史资料的同时,研究人员采用高精度卫星影像与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我国内陆水体面积进行了重新提取。
“由于经济蓬勃发展刺激了对能源和粮食生产的需求,从1980年代到2010年代之间我新修了约15000个水库,水库的蓄水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自由流动的河流在向水库的转化后,具有类似于湖泊的理化特性,从而大大减少了CO
“内陆水体排放的CO
研究表明,如考虑1980年代我国内陆水体排放的CO
该研究结果对于全球碳排放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我国横跨全球大多数气候带以及多样化的地貌格局,而且还涵盖了大多数全球植被类型,此项基于中国的研究具有全球性的参考价值。” 冉立山进一步说道。
此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基于长时间尺度的对于内陆水体CO
相关论文信息:s://doi.org/ 10.1038/s41467-021-21926-6nsp;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