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文艺青年?文艺青年“错”在

  现如今ldquo;反感文艺青年rdquo;似乎确实在身边发生着,ldquo;文青rdquo;从前两年的褒义词变成了中性词甚至略带贬义。因为文艺青年的定义已经不是ldquo;所有热爱文艺的青年rdquo;,而是特指其中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我们常常带着rdquo;有色眼镜ldquo;看待文艺青年?文艺青年错在哪里?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我们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文艺青年?文艺青年“错”在

  文艺青年正关心的是处在艺术当中的自己,而不是艺术。艺术只是解放自己的介质。

  这其实无可厚非,说白了就是重视享受而不事生产(仅限文艺范围)。每个人都是好逸恶劳的,这才是天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条件好逸恶劳的人多起来,文艺青年也多起来。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好逸恶劳也让文艺青年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共性:

  1,不求甚解,只要谈资。逢《牡丹亭》必看但只看过《牡丹亭》的昆曲迷大批,是茶就喝但不知道茶分几大类的茶迷大批。求甚解很累嘛,累就影响feel了啊,心情就不好了啊。文青只要知道杜丽娘睡水袖下笼罩的凄美,和茶水里动感立体的气韵就好了。

  2,广义从众,狭义特。文青不能泯然与众人,必须保持和最广大人民的审美差异。他们必须特,但是这种特是狭义的。他们不能听小苹果,不能看小时代。但是他们也缺乏对美的绝对认识,往往这种ldquo;特rdquo;还是从众的,看梵高,听管平湖,瞧张继青。这还是小众里的大众。内行认为的高手文青是不看不听的。我没见过文青听沈传芷的。

  3,内心火热,外表高冷。文艺青年要点范儿还不正常,现在不流行说么。要的就是。其实撩开森森的外表,文青们底线挺低的。

  4,人云亦云,最怕落单。谁在文青中流行,谁在文青中评价高,一定要符合着。一方面是文青确实有较相近的审美倾向,二来一旦落单了,讨论起来除了ldquo;他的feel不对rdquo;之外也说不出什么来。

  5,重视参与,轻粉重黑。因为文青关心的核心是自己的感受,所以文青普遍重视自己和艺术的关系,以及在艺术面前自己的存在感。安静观剧,剧散即走的文青不多。他们喜欢在剧场中表现出自己的存在,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台下。他们会轻度的追星,和共同偶像的小伙伴凑成圈子。但是他们不会的变成脑残粉,还是那句话,他们不是爱偶像和偶像的艺术,是爱自己。所以文青基本都是轻粉。但一旦黑谁就是一生黑,处处嗤之以鼻。

  6,内心空虚,追求寄托。重度文青信教的很多,而且信不止一个教的也不少。不掌握实技能就是容易内心空虚。我没听说过那个木匠瓦匠整天烧香拜庙的,手上有粮心里不慌。

  7,眼高手低,不愿进取。为什么文青爱照相的多,爱画画的少?爱写诗(现代诗)的多,爱写文的少?弹吉他的多,弹琵琶的少?答案很简单,容易,起点低,性价高。走哪都背着相机的文青不一定听说过什么叫安全快门。

  当然,这些也算不上什么问题,只是个人行为方式而已,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共事之中,你会发现文青有些普遍的问题,如情绪化严重,容易翻脸;做事不落实,推进速度慢;更重视你对他的态度而不是你给予的产品质量;往往不具备正客观的审美;趋利避害,服从领导的例高;不容置疑,有时不讲道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