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果易生湿怎么办?春季吃这4种水果既健脾又消积

  春季气候潮湿,湿邪最易困住脾胃,从初春开始一直到炎夏,家长都要及时地帮孩子祛湿:一方面要开抽湿器,降低居室内的湿度防外湿;另一方面,控制消化,减少摄入容易生湿的食物,消化好时健运脾胃防内湿。

  而大多数的水果都在易生湿的食物黑名单中,那为什么吃水果容易生湿?

  第一,性味寒凉的水果,如雪梨、西瓜等,大多有清热的功效,寒凉食物易伤脾阳,脾胃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加剧湿重;

  第二,性味温热的水果,如榴莲、荔枝等,大多都很甜腻,滋腻碍胃,粘腻的食物较容易助湿。

  大部分的水果都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好处的。但家长要知道,给孩子吃水果除了要考虑营养价值,还要关注水果的性味功效和食用量,最关键的是食用的时机。

  给孩子吃水果,把握这几点原则

  我说让孩子少吃寒凉的水果,有些家长会很紧张,完全不给孩子吃了。其实少吃并不是完全不吃,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都要结合孩子脾胃状态来判断。只要孩子脾胃状态好,能运化水湿,什么水果都可以适当吃一点。这要家长平时的学习,要学会辨证,多总结、多归纳,还需要学会灵活变通。

  家长给孩子吃水果时可以把握这三点原则:

  1、每天要坚持“10秒判消化”,判断孩子的消化情况,消化好时,各类水果都可以给孩子吃一点,而不是固定地吃一两种,这样孩子的营养才会均衡。尽量选择温性或平和的水果,吃了寒凉的水果,饮食上就要选择偏温性的食物或食疗方来中和,减少对脾胃的伤害;

  2、家长要明白,每个食物都有偏性,要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状态来选择:积食时,可以吃点新鲜山楂消食导滞,榴莲、芒果等滋腻碍胃的水果要少吃;脾虚湿盛时(如舌苔厚腻、舌面有水汽、稀烂、不成型等),少吃或不吃水果,先祛湿,可用四星汤或五星汤;孩子体质虚寒,寒凉的水果就要少吃,可选择温性的水果;孩子体质阴虚火旺,燥热的水果就要少吃;体质弱、过敏体质或正在调理体质的孩子,要尽量选择性味平和的水果。

  3、摄入量要根据消化状态来判断,如果孩子积食时吃温热的水果会郁热“上火”,吃寒凉的水果会容易腹泻,此时应该少吃或不吃水果,先消食导滞。

  总的来说,春夏一些特别容易生湿的水果,家长要做到心里有数,可以吃,但不要天天吃,也不要在孩子湿滞的时候吃。

  春季推荐4种水果:

  金桔、樱桃、菠萝蜜、莓

  1、金桔:开胃生津

  性温,味甘、酸,归肺经,具有止咳化痰,开胃生津,理气解郁的功效。

  金桔皮色金黄、皮薄肉嫩、汁多香甜,洗净后可连皮带肉一起吃下。脾喜燥恶湿,春季湿邪困脾,孩子很容易出现积食、不爱吃饭的情况,这时候可以给孩子适当吃点金桔开开胃。另外,春季肝气旺盛,一旦过亢,肝火过旺,孩子就容易出现情志问题,表现出来就是发脾气或情绪低落,吃点金桔也能起到理气解郁的作用。

  2、樱桃:健脾益气

  性温,味甘,归脾、胃、肾经,具有补血益肾、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功效。

  樱桃偏温性,能健脾益气,很适合脾常不足的孩子。其富含铁元素,可以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尤其适合已经上学经常用眼过度的孩子。但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吃樱桃一定要控制量,一般给2~3颗就好了。尤其是积食、有热证、咳嗽等情况的孩子更要避免吃,以免郁热生火。

  3、菠萝蜜:健脾消积

  性平、味甘,归肺、大肠经,具有健脾消积的功效。

  菠萝蜜也叫“蜜冬瓜”,口味甘甜、香气浓郁,很合孩子的口味。菠萝蜜最大的功效是消积醒脾,孩子脾常不足,很容易就会积食、积滞,尤其是潮湿的春季,这时适当吃点菠萝蜜,同时控制一下饮食,就可以有很好的助消化、防积滞的效果。但家长要注意,不能天天给孩子吃,以免消积过度。

  4、莓:健脾和胃

  性凉,味甘、酸,归脾、胃、肺经,具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的功效。

  春季肝气升发,肝属木,脾属土,而木克土,如果肝气偏盛,会导致脾气虚弱,孩子就会出现胃口不好、脾气大、睡眠质量也不高的情况,甚至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春季既能舒肝,又能健脾的水果,我推荐莓。另外,莓含有的果胶及纤维素,可以帮助促进胃肠,有效改便秘。但莓性凉,一次不能吃太多,一般3~4颗就好,当天的饮食可以选择偏温的食物,或加一杯红糖姜茶也是可以的。

  水果好吃又有营养价值,对孩子来说的确是个好东西,但要注意一定不能过量,要每天坚持“10秒判消化”,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和脾胃状态来决定给不给孩子吃,吃多少。我发现家长有时候过于紧张,听到我说少吃什么就会一点都不给孩子吃,其实只要孩子脾胃状态好,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一点点。总的来说,什么水果适合孩子,只有家长自己最清楚,学会辨证的方法最重要的。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