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方面发力 助推高质量科技供给
3月16,《求是》杂志刊载总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我国现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应从形势认知、主体责任、创新原则、成果转化和创新者培养等5个方面发力,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认清形势,拧紧科技创新的发条
总在文章中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他连用了两个“从来没有”说明了科学技术之于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接着又连用了三个“逼人”,说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形势之紧迫。因而,我们要在思想上深刻领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布局,并将其转化为全的一意志和坚强决心,牢固树立“惟创新者强,惟改革者进,惟改革创新者胜”“不创新毋宁死”的思想,增强科技创新的使命感、紧迫感。由此,在全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只争朝夕的紧迫创新氛围。
激活主体,强化创新主体的责任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如何作为?按照习总的要求,那就是“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即用使命去驱动创新,以责任去启动创新。可以按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组织等创新主体各自的发展目标、职能职责,明确阶段性的创新任务和绩效指标,以科技强国这一神圣使命为鞭策,把责任和使命作为激励各创新主体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年轻科技工作者,要把理想和信念作为激励他们的重要手段,让他们紧紧依创新去发挥聪明才智、追求事业进步。要把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程度,作为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的考核指标。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大基础性理论研究,积极融入企业的创新工程项目。
坚守原则,让创新支撑经济发展
依据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带来新的价值。传意义上说,新的价值体现在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新形式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因而,一切不能带来价值的创新都是浪费。目前,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倡有意义的创新,尤其重要。有意义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商业目标和科技贡献的结合,还要有创新方向性和价值性的约束,不能做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创新。依据清华大学教授陈劲的观点,中国产业创新的方向,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创新,一是基于艺术与设计的创新。产品的价值表现在使用价值+符号价值上,使用价值相对稳定,要使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增大,就要提升产品的符号价值,即艺术和人文的价值,故文化驱动创新的重要性凸显。有意义的创新动力不仅来自于市场利润,更来自于管理向、向美。创新的原则是支撑利润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也能进一步确保创新的意义和方向不走偏。
健全机制,促科技成果顺畅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诸环节中的关键和核心。创新可以有很多模式和方式,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体系设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成果评价机构为补充,研(研发)产(生产)评(评价)深度嵌合的创新成果产出—转化体系。由此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链,以市场回报来驱动产业创新,以人文精神来引导成果归属,实现科研—产业—的良性循环。强调制度建设的科学精神,强化成果转化执行的刚性约束,坚定不移把中央部署的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实好,为实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人才为先,培养敢于求异的创新者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教育专家托尼·瓦格纳在《培育创新者》一书中指出,相较于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成功的创新者的内在动机最重要。知识可以学习,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教育正的挑战在于年轻人是否有愿望、有动力成长为卓越的创新领导者。因而,引导年轻人培养科学精神,发掘创新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他还认为,创新者的内在动力经历3个阶段的演化:童年时期的创造性玩耍、青少年时期的和成年时的觉悟。关键是看家长、老师等在年轻人成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因为他们对帮助和支持年轻人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要害怕孩子们年少时高质量的“玩”,更要鼓励孩子们带着去尝试更多的可能,这样对其成年时的“觉悟”至关重要,对其创新动力会有积极的影响。要着力发掘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可以采取“相马不如”的策略,大胆摸索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活力四射,让生产力迸发。
(作者系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