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个为什么受到了文帝的赏识却没有被重用?

nsp; nsp; 贾谊不仅少年才俊,文辞高妙,而且韬略纵横,堪称栋梁之材。但他至死不能得到重用。后世文人多为此叹息。唐诗人李商隐的ldquo;可怜半生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rdquo;就叹出了贾谊的可惜。
nsp;
贾谊个为什么受到了文帝的赏识却没有被重用?
nsp; nsp; 贾谊(前200mdash;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文为郡人所称。
nsp; nsp;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ldquo;屈贾rdquo;。
nsp; nsp;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ldquo;西汉鸿文rdquo;,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nsp; nsp;nsp;汉文帝其实曾经尝试着提拔贾谊作国家重要mdash;mdash;担任公卿之职,但这一提议受到周勃、灌婴等朝廷重臣的极力反对而最终失败。我相信这事可能发生过,但汉文帝绝对不可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nsp; nsp; 因为作为国家最高,汉文帝应该最清楚,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只有在没有阻力或者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政策,而可行性与有效性是他必须坚持的原则mdash;mdash;因为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不能失去国家。
nsp; nsp; 他应该所有人都明白ldquo;牵一发而动全身rdquo;的道理。他应该所有人都明白ldquo;前功尽弃rdquo;的后果的严重性。
nsp; nsp; 而贾谊最多不过冷眼旁观,看到了问题。然后就急不可耐,以为他的皇帝老板应该赶紧听他的、按他说的办mdash;mdash;这难道不是中国文人的自命不凡的通病?
nsp; nsp; 汉文帝当然明白贾谊。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责任。他不可能跟贾谊一样天到以为正确的便是现实的,以为理想与热情便可以解决冷峻与残酷的问题。
nsp; nsp;nsp;在汉文帝的世界里,贾谊最多只配做一个参谋,一个开启智慧,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教授专家。事实上他与贾谊讨论鬼神之事以及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做他最喜爱的孩子的老师(长沙王太傅)已经是知人任了。当然,贾谊如果能够理解皇帝的一片苦心,而经得起岁月与时世的磨炼,未尝不能成就一番ldquo;治国匡世rdquo;的大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