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不是万能的:巨型动物灭绝之谜
散落在澳大利亚各地的化石和质量不一的考古证据等古代线索,构成了关于巨型动物命运的若干假说的基础,这些巨型动物大约在4.2万年前从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和邻近岛屿在内的古代萨胡尔大陆上消失。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认为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气候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淡水资源的获取。
现在,由弗林德斯大学的科里-布拉德肖教授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和遗产卓越中心(CABAH)领导的研究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评估不同物种对灭绝的敏感性--以及它对今天生物的生存意味着什么。
利用各种特征,如体型、体重、寿命、存活率和生育率,他们创建了种群模拟模型,以预测这些物种在不同类型的环境干扰下生存的可能性。模拟的内容包括从增加干旱到增加狩猎压力等各种情况,以观察13种已经灭绝的巨型动物以及8种今天仍然活着的对比物种中,哪些物种的存活几率最高。
发表在《eLife》杂志上的Bradshaw和他的团队将结果与我们从年代久远的化石记录中了解到的不同巨型动物物种的灭绝时间进行了比较。他们期望确认最容易灭绝的物种是最先灭绝的物种--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虽然他们发现,生长较慢、繁殖力较低的物种,如犀牛大小的袋熊亲戚Diprotodon,一般比有袋类"虎"系动物等繁殖力较强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但各物种的相对易感性等级与化石记录中记录的灭绝时间并不匹配。
"我们发现,一个物种内在的易感性--比如更慢更重和/或繁殖速度更慢--与化石记录中的灭绝时间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Bradshaw教授解释说。"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数用于比较的活体物种--如短喙针鼹鼠、鸸鹋、刷火鸡和普通袋熊等物种平均比它们现在已经灭绝的同类更容易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真正的灭绝级联很可能是复杂的、局部的情景的结果,包括区域气候变异的影响,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类带来的不同压力。弗林德斯大学副教授、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维拉-魏斯贝克尔说。"不同物种逃避猎人的相对速度,以及物种是否挖了保护性洞穴,也可能导致了灭绝敏感性和时间的不匹配。
"例如,今天还活着的快跳红袋鼠可能比一些灭绝的慢步短脸袋鼠更有逃生优势。挖洞的小型袋熊也可能比那些体型更大、不爱钻洞的巨型动物更难被人们猎杀。"
合著者弗林德斯大学的Frédérik Saltré博士补充道:"我们根据袋鼠的生物学特性,确定袋鼠物种是最不容易灭绝的,其次是单体袋鼠(针鼹鼠),以及巨型'袋熊'物种。有趣的是,像鸸鹋和牛顿巨鸟这样的大型、不会飞的鸟类的易感性最高。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个概念,即根据物种的特殊生态,所有体型的灭绝风险都可能很高,这意味着根据生物学的第一原则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的灭绝并不总是直接的,"Bradshaw教授总结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