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助力科学施策

  隔离检测、旅行、启用定点医院、发放防疫物资……当一场大流行病突如其来时,如何精准把握这些防控政策的时度效,最大程度减少各项损失?传染病系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工具,引起各国重视。

  作为一种常见研究手段,在诸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它可以解释数据、预测和设计行动。当传染病暴发时,我们也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为开展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依据,对干预措施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早在1927年,传染病学领域就提出了经典的“仓室模型”,基于数学逻辑方法和语言,根据是否感染、康复等标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分为不同“仓室”,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间的转移概率,使用微分方程来建模求解,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

  不过,现实情况往往模型复杂得多。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城镇化加快、国际经贸发展、交往增加等,使传染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得到收集与储存,计算机运算能力不断提高,“基于个体模型”应运而生。与“仓室模型”将人群粗分为几大类不同,这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世界的一个“建模”,如同为实世界打造一个沙盘。它将每个人视为的对象,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例如人与人或环境之间的接触、感染后的病程等,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的宏观结果。

  除了当下复杂动态,模型还可以把时钟调拨到过去或未来,通过复盘已发生事件来溯源问题症结,或者通过预判即将发生的事情来防患于未然。如,可依据实的人口计学数据生成虚拟城市,模拟病在城市中的传播,出停工、停学、扩大社交距离等各项手段的效果,为科学施策提供依据。

  沙盘越逼,提供的防控建议越可。因此,基于个体的模型要正发挥效果,提高质量是关键。疫情分析系主要由模型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在大数据时代,除了关注分析模型外,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数据伪、精度、可信度等问题,通过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等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为模型输入更高质量的数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对全球性流行病建模,国际科学合作尤为重要。进行全球范围的疫情,需要各国积极分享感染率、海陆空交通流量等信息,为跨国旅行的模拟及限流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不同国家在制定自身防控政策时也可以参考使用系。目前,我们团队的建模研究成果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疫情数据库收录,为支持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