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恢复应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

  黄河中游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区间,平均海拔约为1000~1500 米,河段总长1206.4 公里,流域面积为3.44×105nsp;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地区属于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为300~700 毫米,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汛期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以暴雨为主,再加上土质疏松,地表沟壑纵横,使中游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和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为了改环境,1999年以来,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生态恢复区的退耕还林还项目大规模实施,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使水土流失区逐步转换为生态恢复区。

  长安大学王晓峰等分析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水资源,包括蒸散发、土壤水以及地表径流对植被恢复响应。

  研究表明,1982—2018年,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有了显著变化,共增加了29.72%; 但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植被覆盖度增加1%的情况下,蒸散发量增加3~4毫米;土壤水分在整个中游地区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生态恢复区呈下降趋势,速率为0.0013%/年;各个水文站的平均径流量在1961—201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生态恢复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径流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随着退耕还林还为代表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好转,但与此同时水资源被过度消耗,在未来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将会愈发严重。

  与此同时,他们也建议,今后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要综合考虑环境自身承载力和水资源,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增强生态系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出版的《水土保持通报》上。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3961/jki.stct.2020.06.030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