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下令废长城?
• 生活
nsp; nsp;康熙皇帝,其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清明、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在位期间,曾经下令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其实意在拆除了分割广大与ldquo;三北rdquo;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养好百姓。
nsp; nsp;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middot;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mdash;1722年12月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nsp; nsp;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ldquo;平和宁静rdquo;之意,为汉语ldquo;康熙rdquo;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nsp; nsp;他是中国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nsp; nsp;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nsp; nsp;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一,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nsp; nsp;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家。
nsp; nsp;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nsp; nsp;但是,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派林立,官场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的安定。
康熙皇帝废长城
nsp; nsp;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ldquo;大一rdquo;,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ldquo;内中国外夷狄rdquo;到ldquo;天下一家rdquo;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全国重新实现了一,当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一始告完成。
nsp; nsp;清朝的ldquo;大一rdquo;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ldquo;三北rdquo;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康熙三十年年(167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古来此ldquo;会盟rdquo;,定疆界,制法律,为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nsp; nsp;就在这次ldquo;会盟rdquo;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ldquo;满汉一家rdquo;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ldquo;中外一视rdquo;ldquo;天下一家rdquo;的ldquo;大一rdquo;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一,尤其不利于与ldquo;三北rdquo;游牧民族的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
nsp; nsp;当时康熙皇帝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ldquo;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rdquo;
nsp; nsp;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ldquo;养好rdquo;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ldquo;众志成城rdquo;的意思。
nsp; nsp;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与ldquo;三北rdquo;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ldquo;大一rdquo;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ldquo;众志成城rdquo;的思想长城,是ldquo;大一rdquo;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