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胤禛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nsp; nsp; 雍正是胤禛在位时的年号,胤禛也被叫做是雍正帝,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随着清宫剧穿越剧的风靡,四胤禛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胤禛在现代可以说是高富帅。那雍正帝胤禛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雍正帝胤禛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雍正
nsp; nsp; 时间退回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middot;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ldquo;宾天rdquo;时留有遗诏:ldquo;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rdquo;
nsp; nsp; 以上就是遗诏所公开告诉我们的内容,于是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起,就有人对其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nsp; nsp;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就是有人说遗诏中本来写的是ldquo;传位十四子rdquo;(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ldquo;十rdquo;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ldquo;于rdquo;字,变成了ldquo;传位于四子rdquo;;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ldquo;十rdquo;字变成ldquo;第rdquo;;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ldquo;十rdquo;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ldquo;传位十四子胤祯rdquo;。ldquo;祯rdquo;是ldquo;祯rdquo;的古写与ldquo;胤禛rdquo;的ldquo;禛rdquo;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ldquo;胤祯rdquo;就变成了ldquo;胤禛rdquo;。
nsp; nsp;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为什么这么说呐,首先,ldquo;于rdquo;的繁体字为ldquo;於rdquo;,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ldquo;传位於四子rdquo;写成ldquo;传位于四子rdquo;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ldquo;十rdquo;改成ldquo;于rdquo;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ldquo;十rdquo;改成ldquo;于rdquo;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ldquo;四子rdquo;、ldquo;十四子rdquo;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ldquo;皇某子rdquo;,也就是说,所谓ldquo;传位十四子rdquo;的规范写法应该是ldquo;传位皇十四子rdquo;,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ldquo;十rdquo;字改成ldquo;于rdquo;,就成了ldquo;传位皇于四子rdquo;,根本讲不通。
nsp; nsp;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ldquo;夺位rdquo;之说的传播。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nsp; nsp;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一、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nsp; nsp;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礽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观念,他是货价实的ldquo;嫡长子rdquo;;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ldquo;父皇rdquo;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nsp; nsp;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礽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礽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hellip;hellip;终于有一天,康熙无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礽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nsp; nsp; 回京后,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庙,废黜胤礽皇太子之位。这次废太子,对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六六夜ldquo;未尝安寝rdquo;,一谈起此事就ldquo;涕泣不已rdquo;。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ldquo;九王夺嫡rdquo;开始了。
nsp; nsp; 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长大受到册封的有二十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子被废,皇子马上就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禔、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禛、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第十三子胤祥、第十四子胤祯等,都有一定的ldquo;问鼎rdquo;的实力(这八人加上胤礽,即所谓ldquo;九王rdquo;。其实,他们中有亲王、郡王,也有贝勒、贝子,ldquo;九王rdquo;是一种笼的称呼)。
nsp; nsp;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他居然说出了要为康熙掉胤礽的蠢话,使康熙帝极为寒心,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nsp; nsp; 皇八子胤禩在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ldquo;皇八子rdquo;,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ldquo;皇八子rdquo;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禩,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来要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nsp; nsp;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曾用ldquo;魇镇rdquo;的方法来谋害胤礽。康熙开始怀疑胤礽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巫术,而诸子的ldquo;夺位大战rdquo;更让他忧心忡忡:ldquo;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耳!rdquo;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ldquo;将来我死了,你们(们)一定会把我的身放在乾清宫不管,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rdquo;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以绝诸子之望。

nsp; nsp; 皇太子虽然复立,但原有的君、储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又过了两年,发生了皇太子暗通托合齐等人ldquo;保奏rdquo;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对此,康熙怒不可遏,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位。
nsp; nsp;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ldquo;毫不介意,谈笑处之。rdquo;这一方面表明他对胤礽已经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正在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虑:ldquo;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rdquo;最终,康熙帝决定mdash;mdash;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nsp; nsp;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ldquo;冷处理rdquo;,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nsp; nsp;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ldquo;康熙所物色的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rdquo;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nsp; nsp;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ldquo;九王夺嫡rdquo;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nsp; nsp;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拉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率大军,远征。
nsp; nsp;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为胤祯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ldquo;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rdquo;,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予夺大权。
nsp; nsp; 如果说此次任命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胤祯平定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
nsp; nsp;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祯赶往前线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大事或许是在一场近在身边的阴谋中落了空。
nsp; nsp;nsp;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晚年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细节追起。
nsp; nsp; 胤禛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事情经过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已经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将胤禛从斋所召到畅春园。在胤禛未至畅春园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发口谕说:ldquo;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着继朕即皇帝位。rdquo;等胤禛从斋所急速赶到御榻前时,康熙还能说话,告诉胤禛自己病情已经很重了(ldquo;病势臻之故rdquo;),胤禛含泪劝慰。
nsp; nsp; 当天夜里康熙在畅春园寝宫内驾崩,胤禛ldquo;哀恸号呼,实不欲生rdquo;。这时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遗诏,命之继皇帝位。胤禛ldquo;闻之惊恸,昏仆于地rdquo;。诚亲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劝他节哀,胤禛这才勉强站起,大事。
nsp; nsp;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胤禛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ldquo;法律效力rdquo;。
nsp; nsp;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禛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禛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禛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
nsp; nsp; 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禛。然而,从胤禛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ldquo;口谕rdquo;的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ldquo;遗诏rdquo;,而胤禛呢,仿佛大梦初醒一般,ldquo;闻之惊恸,昏仆于地rdquo;。
nsp; nsp; 更为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听诏书之后ldquo;昏扑于地rdquo;,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ldquo;已经知情rdquo;的皇子,表现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时ldquo;突至朕(胤禛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rdquo;皇八子胤禩呢,ldquo;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rdquo;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禩、胤禟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禛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
nsp; nsp;nsp;综合种种疑点,胤禛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竟是由他一人ldquo;听到rdquo;并且转述的。根据史料记载隆科多,镶黄旗人,康熙舅父佟国维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来有一段时间雍正曾称之为ldquo;舅舅隆科多rdquo;。
nsp; nsp;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为理藩院尚书兼步军领,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师卫戍部队。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胤禛可能早就与隆科多来往密切,并把他拉拢过来了。有研究者综合《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及《永宪录》的有关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事变的轮廓:
nsp; nsp; 十一月十二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ldquo;皇八子rdquo;成员胤禩、胤禟、胤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nsp; nsp; 可以推测的是,皇子们虽然名为ldquo;侍疾rdquo;,但此时康熙已处于昏迷状态,他们根本不可能听到父皇的口谕,而隆科多则可以声称,康熙昏迷前曾对他口授传位诏书,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由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然而实际上,康熙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希望了。
nsp; nsp; 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传达。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对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产生了前述的激烈反应。
nsp; nsp; 北京恩佑寺山门,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原为清初畅春园内的清溪书屋,康熙帝去世于此。后雍正为纪念康熙而建恩佑寺。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台)遗址,康熙曾在此遇见胤禛之子弘历,传因康熙喜欢弘历而决意将皇位传给胤禛。
nsp; nsp;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ldquo;铁骑四出rdquo;,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nsp; nsp;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一书中曾判断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事成之后,胤禛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禛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ldquo;白帝城受命之,即是死期已至之时rdquo;。四年后,隆科多就被ldquo;除掉rdquo;了。
nsp; nsp; 胤禛是阴谋手段夺位的,但他的夺位只是有悖于古代帝制的纲常伦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在客观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团之间出现兵戎相见的局面,维护了稳定,保障了当时百姓相对和平安稳的生活。且胤禛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连续ldquo;康雍乾盛世rdquo;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单凭胤禛夺位一事,是无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nsp; nsp; 但是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禛,胤禛是ldquo;合法继位rdquo;的。如冯尔康的《雍正传》认为,ldquo;联系康熙生前较看重他(胤禛)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rdquo;
nsp; nsp;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传说的实性。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写汉文,不写满文。将满文中的ldquo;十rdquo;改成ldquo;于rdquo;谈何容易,清代用语规范,档案中凡是写到皇子,都要写成ldquo;皇某子rdquo;,而不能写成ldquo;某皇子rdquo;,仅将ldquo;十rdquo;改成ldquo;于rdquo;,岂不是将ldquo;传位皇十四子rdquo;改成ldquo;传位皇于四子rdquo;。
nsp; nsp; 不过,尽管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雍正都已经稳坐皇位且已经成为历史了,再说清代人写ldquo;于rdquo;字是繁体ldquo;於rdquo;,而不是现在简写字ldquo;于rdquo;字,所以将ldquo;传位十四子rdquo;改为ldquo;传位于四子rdquo;完全是凭主观想法编造出来的。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想要改,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nsp;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