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茨理论是什么?为什么会近视?
看3D电影要带两个眼镜,路上听见有人叫自己也看不见人,有太多近视带来的不方便了。今天,为什么网为您揭秘,贝茨理论是什么?为什么会近视?一起来看看吧!
贝茨理论:南辕北辙的ldquo;眼外肌放松rdquo;
贝茨认为,眼球通过改变形状来聚焦,眼外肌紧绷(strained)是屈光不正的原因,因此放松眼外肌肉可以提高视力。于是,他创造了一系列的眼部训练方法,包括捂眼、闭眼照太阳或灯光、转动眼球、摇摆法、看多种彩色等等。然而,他的近视理论和人眼的运作机制其实根本就不相符。
事实上,人类眼外肌的作用只是改变眼球方向,负责眼球聚焦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肌肉mdash;mdash;眼球内的睫状肌。睫状肌在虹膜的后方,它是一个环形的肌肉,身上有无数根小绳子(悬韧带)ldquo;拉住rdquo;晶状体赤道部。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晶状体性质,让它变胖或者变扁,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晶状体的屈光力。很多同学都经历过散瞳验光,点一滴散瞳的眼药水(有效成分为托卡胺),睫状肌被麻痹无法收缩,眼睛不能聚焦,看东西就变得模糊了。但在这个时候,眼外肌并不受影响,眼球还是可以自由地转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睫状肌才是正控制眼球调焦的肌肉。
另外一方面,眼球改变形状对眼睛调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调节的过程中,睫状肌收缩,使脉络膜向前向内,巩膜的周长因此减少,眼轴变长。眼轴长度变化对整体屈光力影响很小,它的屈光度大概只有minus;0.036D(注:屈光度D为焦距的倒数,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m-1),而晶状体屈光力为16-19D。如果要把眼球屈光力全部寄托在眼轴变化上,那么随着眼球大幅度拉长,视网膜会脱离下来,我们干脆就看不见了。
现在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以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过少才是儿童近视的原因。那么,近视的眼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睫状肌厚度增加、睫状突位置后和巩膜纤维变薄,这些病理改变并不能自然疗法来逆转。除了近视度数无法降低,散光度数也无法通过锻炼眼球运动来降低。散光往往与近视并存,存在散光时,看近看远都模糊。验光配镜时,验光师会告诉您近视度数和散光度数,而这个散光度数是由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决定。
由此可见,把近视归因于眼外肌疲劳和眼球形状变化都是不谱的,闭眼转眼珠、来回移动视线之类运动眼外肌的方法,也无法对调整眼球焦距的睫状肌产生什么影响。最终,解决屈光不正问题,还是需要镜框眼镜、激光手术、OK镜、眼内人工晶体植入等正科学的治疗方法。相信现代眼科学,而不是自然疗法。
戴眼镜会损害视力吗?
除了放松眼外肌的理论,贝茨还固执地认为长期戴眼镜会让视力下降,为此甚至经常在诊室里砸碎患者的眼镜。时至今,也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总戴眼镜会让近视加重。而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矫正不当会才加速近视进展。对于孩子,屈光矫正到最佳甚至是强制性的。
需要警惕的是,ldquo;戴眼镜损害视力rdquo;这种说法还可能带来更多危害。如果近视人群因此坚持不戴眼镜,开车时就会把自己和行人置于危险当中。对于儿童,不矫正的近视还可导致弱视。
ldquo;有效rdquo;的假象
尽管理论站不住脚,实际效果也缺乏证据支持,但仍有不少患者在体验了贝茨疗法之后感受到了暂时的ldquo;视力变好rdquo;,这种情况其实是泪膜带来的假象。
角膜表面有很薄的泪液,大约6-10微米,叫泪膜。每次眨眼睛,都是涂泪膜的过程。泪膜必不可少,除了保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mdash;mdash;改角膜的屈光力。角膜表面是不光滑的,泪膜则能够帮助填充这些凹凸不平,使角膜变得光滑。大家一定深有体会,哭的时候,泪眼朦胧、看不清楚。而长时间盯着电脑看、眨眼次数减少时,泪膜蒸发,又会视物模糊。这时候多眨几次眼睛,视野就能变得清晰一些。
贝茨方法中的掌心捂住眼睛其实是一种干热敷,可以让睑板腺腺管里的油脂变得松软,易于排出,补充泪膜中的油脂层,减少泪液挥发。而且另一种闭目转动眼球的ldquo;疗法rdquo;,其实也是在帮助均匀涂抹泪液。然而,补充泪膜对治疗近视并没有正实质性的作用,如果需要滋润眼睛,滴一滴人工泪液也会贝茨的方法更加快速有效。
时至今,贝茨老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他在眼科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止血的创举对眼科学界有很大贡献,然而在治疗近视方面,他的理论和疗法都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我们还是让ldquo;贝茨疗法rdquo;沉睡在故纸堆里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