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胡赛:把手术做成“艺术品”

  把手术做成“艺术品”是青海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马胡赛一直追求的目标。

  锁定这个目标是因为他的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付向宁的谆谆教诲。

  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马胡赛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攻读博士时,导师付向宁的言行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一次,跟随导师成功完成一台疑难手术后,导师问他:“小马,这个手术像不像一件艺术品。”马胡赛说:“像,像!”

  马胡赛深知,导师为了这台手术进行了缜密的设计,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手术才做得如此完美。

  “只要有为患者担当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你以后的手术也可以件件都是精品。”导师语重心长地说。

  导师的话成了马胡赛一生的座右铭。

  回青海后,马胡赛心中的目标十分明确: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力争在青海做出一个个“艺术品”。

  很快,他就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单孔胸腔镜纵隔手术、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腔镜肺段及亚段切除术等术式。其中,基于二维CT的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精准肺亚段切除、精准亚段联合切除及精准肺段联合亚段切除术治疗肺结节等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准确的手术设计思路、精湛手术的技巧、术后个体化的管理让马胡赛多次成功治疗省内外无法救治的疑难危重患者。

  27岁的患者苏某某,因肺部结节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病、骨质疏松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多次到省内外医疗机构就诊,花费了很多钱,未能得到正确诊治。

  2019年冬季,苏某某肚子已经胀的非常大,浑身浮肿。马胡赛接诊时,苏某某的心率达130次/分,病情已十分危重。

  马胡赛诊断后立刻给苏某某制定手术方案,采用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手术,苏某某经过20多天的治疗后痊愈。

  “那时候,我害怕极了,觉得自己没救了,做手术是最后的一线希望。”苏某某说,“是马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恢复得很好,现在当了个体司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马大夫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苏某某说。

  患者王女士,十几岁就得了胸膜炎,后来发展为慢性包裹性脓胸,左肺部几乎失去功能,使其痛苦不堪。她到各地寻医问药20年,因手术复杂、风险高,一直没有医院愿意为她做手术。

  去年3月27,王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马胡赛仔细分析诊断了王女士的病情,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通过精心的治疗,现在王女士已痊愈。

  “20多年的顽症在马大夫这里得到了救治,我当时想都不敢想。”王女士至今对马胡赛心存感激,“马大夫除了医术高超,他还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术后给我提出了详细康复的建议,让我很安心。”

  马胡赛说:“很多疑难杂症我在同济医院学习时都接触过。有些危重病人,不及时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把他们推到别的医院,可能还没有诊断出结果,病人就已经死亡了,我必须要接下来,设计最合理的手术方案,像我的导师那样,力争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艺术品’。”

  马胡赛最擅长的是肺结节的诊治,在常门诊中,他发现,很多患者发现有肺结节就慌了,情绪极度焦虑。

  “不是所有肺结节都需要手术,否则就过度治疗了;不是所有需要手术的肺结节都进行肺叶切除术,否则治疗方案就不恰当;不能把良性当恶性切,不能把早期当晚期切,否则患者就不能从治疗中获益,甚至有可能受到伤害。90%以上肺结节是良性,不需要手术切除。”马胡赛解释说,肺结节的处理简单地说就是,良性不担心,恶性早切除,良恶难分辨,随访是关键。

  由于在我省胸外科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填补了多项省内空白,马胡赛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并担任青海省胸心血管学会员、青海省微创学会员。

  在20年的胸外科工作实践中,马胡赛从未放慢过追寻前沿技术的脚步,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过硬的技术和一颗医者仁心,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位知名的胸外科专家,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