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我们误读的古籍经典

nsp; nsp; nsp; nsp; 文,是中国人从小最早所认识、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汉字之一,因为它笔画少便于识认容易书写意思广泛且常用。例如;文字、文化、文学、文艺、文采、文明、文艺、文章、文凭等等,这些都是有文化的表现和存在;还有一个没有文化的表达,那就是ldquo;文盲rdquo;。其实,能够理解和懂得ldquo;文盲rdquo;的含义,这本身就已经足以证明这个人并不是正的文盲了,正的文盲听不懂的。所以,文,几乎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人所熟知。 nsp;文,也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字形变化相对来说最小的汉字之一,详见下图。 nsp; nsp; nsp; nsp;

nsp; nsp; nsp; nsp;nsp;但是,这并不意味着ldquo;文rdquo;的字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nsp;根据《论语》记载,孔子教们四样:文、行、忠、信。 ldquo;文rdquo;是指什么呢?大家可以到各地的书店去看看,专家们的解读不尽相同,有ldquo;古(先王)之遗文rdquo;、ldquo;一切知识文章rdquo;、ldquo;文章文献典籍rdquo;、ldquo;敏而好学不耻下问rdquo;、ldquo;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rdquo;、ldquo;文学rdquo;等多种解释,概括起来,无非就是ldquo;古之遗文rdquo;,或者再加上学习这些古之遗文时的具体做法。这就是二千多年来历代的大儒、权威、专家对孔子所说的ldquo;文rdquo;的解读。 nsp;孔子说:ldquo;行有余力,则以学文。rdquo;意思是说,行动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那么就去学ldquo;文rdquo;。可见,文,是孔子四教之中的最高水平的学问。然而,按照上面总结的历代大儒、权威、专家对ldquo;文rdquo;的解释,诗、书、记、乐等都是古之遗文,都属于ldquo;文rdquo;的范畴,都是需要们学习的,而且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什么是诗书礼乐?为什么要学习诗书礼乐?以及应该怎么做才是知礼乐?如此以来,就必须先学ldquo;文rdquo;才行,而绝对不能等到行有余力再去学ldquo;文rdquo;了。显然,这与孔子的说法明显相悖。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大儒、权威、专家的解释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nsp;事实上,ldquo;文rdquo;的字义在过去的三千多年里,最晚是在秦始皇一文字之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根据方述鑫等编篡的《甲骨文金文字典》,文表示三类内涵:一是冠于王名或先人之上以为美称;二是人名;三是地名;四是与武相对;五是周时习语,谓先前有文德之人。而《金文常用字典》的解释则可以归纳为:一非军事的,与武相对;二是用于人名,多为谥号;三是指有文德之人。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对字形的解释为:象正立之人形,有刻画之纹饰,故以纹身之纹为文。释义为:一美名;二人名;三地名;并引《说文》ldquo;错画也rdquo;。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解释肯定不是孔子四教之一的意思。而《说文》则有一个说明更为吸引我们的注意:ldquo;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象交文。像兩紋交互也。rdquo;《文字源流浅析》则认为:ldquo;文rdquo;字的最初意思是用人形模型来表示人,并加以彩绘装饰来表示某个人。看到这里,我们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孔子教的ldquo;文rdquo;究竟是什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论语》的记载: nsp;子贡问曰:ldquo;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rdquo;子曰:ldquo;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rdquo;(公冶长)这是子贡在问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ldquo;文rdquo;,所以应该不是四教之一。 nsp;

曾经被我们误读的古籍经典
nsp; nsp; nsp; nsp;nsp;子曰:ldquo;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dquo;子曰:ldquo;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rdquo;(雍也)这里的文是指漂亮的外表或华丽的形式。似可属四教之列亦可行有余力再学者。 nsp;子畏于匡,曰:ldquo;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rdquo;(子罕)这里的ldquo;文rdquo;指ldquo;文王之德rdquo;。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重视的内容,所以才将自己的生死与ldquo;文王之德rdquo;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相传文王有美德、演《周易》,这也可能与四教之ldquo;文rdquo;有关。 nsp;子曰:ldquo;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rdquo;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这里有一个明确的ldquo;文学rdquo;,似为孔子亲自评定,较可。但此ldquo;文学rdquo;应指关于ldquo;文rdquo;的学问,而非后世之ldquo;文学rdquo;,应注意加以区分。子游没有更多信息流传下来,不可考;史载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而且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nsp;公孙丑问曰:ldquo;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rdquo;(《孟子middot;公孙丑》)可以看出,这里是说,子夏、子游、子张最得圣人传。 nsp;

nsp; nsp; nsp; nsp;nsp;韩非《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道本良作梁)之儒,有孙氏(即荀卿)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从孔子之死到韩非,中间二百多年,先后共有过这八大派的儒家。这八大派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如乐正氏,如子思,都是第三代的;孟氏、孙氏都是第四或第五代的;颜氏不确定是第几代;而仲良氏今不可考;只有子张和漆雕氏两家是孔子直传。然而,我们却发现,同是孔子直传的子贡、子游、子夏、曾子、冉有等人却不在其列。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或许这里韩非所说的八儒是韩非认为已经脱离了孔子的主流思想并有了某些不同之处且又各有侧重的八个分支,故在此单列出,此八儒在韩非看来已经不在孔子主流思想之中了。 nsp;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于孔子四教之一且为行有余力才可以去学习的ldquo;文rdquo;应该与美德、漂亮的外表(华丽的形式)、《周易》、子游、子夏有关。《论语middot;述而篇》:子曰:ldquo;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rdquo;ldquo;五十而知天命rdquo;的孔子尚且说五十学易方可以无大过,可知在孔子看来《易》有多么高深,需要深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可以去学。

nsp; nsp; nsp; nsp;nsp;《易》讲的是什么呢?其中有言:ldquo;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rdquo;过去,历代大儒、权威、专家将ldquo;三极rdquo;解释为ldquo;天、地、人三材rdquo;,我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这纯属无稽之谈,毫无根据。孔子的最高学问就是其称作ldquo;至矣乎rdquo;的ldquo;中庸rdquo;之道,也就是《易》所论述的易简之理,其核心就是ldquo;三极之道rdquo;。三极,指的是ldquo;过,中,不及rdquo;三个极,中,不是中间,而是无限接近原本就存在的最佳和谐点;三极之道指的是三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和演变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均是在这三极的转换和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的;而其运动规律上可及星辰月阴晴雨雪风雷电等天象即天道,下可及地上万物即地道,中为人世间规律即人道,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用现代语言来表述,这就是指中庸之道的最高理论研究,这当然需要在学习、实践成功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总结、提炼和提高,自然也可以说是行有余力再做的事情,这从子夏ldquo;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rdquo;(子张)这一从实践到学习,再从学习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可以得到佐证。而漂亮的外表(华丽的形式)自然同样是ldquo;行有余力rdquo;方可以去关注的,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在形式或外表上下功夫。因此,孔子四教之一的ldquo;文rdquo;指的其实是中庸之道的最高理论研究和表面形式的最高追求。 nsp;由此可见,孔子当年所讲的四教之ldquo;文rdquo;,很大程度上被历代的大儒、权威、专家们给误读和曲解了。而误读和曲解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后世的大儒、权威、专家们都是按照后世的ldquo;文rdquo;的意思来倒推出孔子的意思来的,但因为字义已经在孔子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便理所当然地偏离了孔子所表达的意思。 nsp;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