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是怎么来的?
• 生活
nsp; nsp;盂兰,译作ldquo;倒悬rdquo;(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ldquo;盂兰盆rdquo;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nsp;
佛有一重要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
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中开始流行。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
据《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nsp;
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nsp;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口,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ldquo;慈航普渡rdquo;,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nsp;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本,已成为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盂兰盆节在本又称quot;魂祭quot;、quot;灯笼节quot;、quot;万灵会quot;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每到盂兰盆节时,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阳历的8月13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ldquo;大文字烧rdquo;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为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