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青:建立互联可追溯激励机制推动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01
回收新体系的构建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回收分类体系仍在构建,废弃物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鲜明对。
城市生活处置依然主要依填埋和焚烧(生态环境部,2020)。2019年,我国城市人均产生量排名前10的城市产生量为200~500kg,总量达到2.1亿吨。
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控制,随着消费的持续增加将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给城市环境管理、气候变化、碳减排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 人均产生量前10名的城市
随着城市开始全面实施分类,探索新型回收体系的构建,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是对整个废弃资源回收处置行业的一次挑战。
以前拾荒者和市政管理的回收模式被取代,城市管理者按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由回收商负责,回收商一处置回收的可再生资源。这种新模式需要培育更高层次的回收再生价值链,以形成高端的回收再生产品,对于回收企业而言才能获得正的商业利益。
02
回收的奖励方式
在新型回收系的构建中,消费者的回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体系里,消费者并没有参与感,分类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需要时间和学习的。
对于希望回收更多有回收价值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商来说,需要给予消费者更大的激励,才能有效地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更加积极地参与分类,这也可以降低回收的成本。
随着分类在各城市的落地,各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以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通常以市财政的经济奖励为主。
如深圳市在2019-2021年期间,每年安排生活分类激励补助资金9375万元。
其中,各区财政承担6万元,市财政承担3125万元,其中包括奖励家庭5000户,个人1000人,住宅区500个,奖金额度分别为2000元、1000元、10万元/1000户,每个小区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
广州每年有800万元用于奖励单位1000个,家庭2000户,个人3000人,还可以按照广州市有关规定作为来穗人员享受积分务的积分。这种财政奖励的对象覆盖面小,且评定标准很难定量,因此不具有普惠性。
对于个人定量的奖励,上海建立了“绿色账户”,可以按不同的回收数量领积分,攒够积分还能兑换礼品。对于可回收,有关部门也将回收所得转化成为市民分类的动力。向居民发放“拾尚包”,一收集可回收物。
此外,通过智能回收机,可以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按重量计费。这种绿色账户目前是很多个人普惠机制的形式,以公益方式开展,但是需要消纳积分,很难保证系运营的可持续性。
在互联网时代,众多智能的回收方式出现,如我们常见的智能回收机。采用智能回收机的出发点是回收塑料瓶、纸、玻璃等可再生资源。
这种形式是基于押金制体系从国外传到中国,这对于保证回收材料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智能回收机设备本身的高成本以及维持运营的成本问题,在中国很难与回收模式相抗衡。
△ 小区里的智能回收机
中国一直有非正规的拾荒者或个人在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的回收成本更低,这就使得智能化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但在正运营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更多的下游高附加值再生行业的支撑。
目前发展较好的是二手市场,增加交换减少了的产生。从当年的跳蚤市场、农夫集市到二手市场,都是一种很好的市场模式。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如闲鱼、爱回收、京东回收等与回收企业合作,消费者在平台进行交易或者免费提供废旧物品,由回收商上门回收,互联平台提供入口。在二手书等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产品上,互联模式已经实现商业模式,但是这些平台只提供入口,而后端的再利用或者再生则与平台无关。
03
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城市生活主要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不可回收中以厨余为主,厨余占生活重达到40%~60%。因此,需要在分类中将厨余与分开。
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一直都存在,但与城市处理属于不同的体系,这是一个市场化的系,没有政策或者财政的补贴。
而且,禁止洋进口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利用国外进口废弃塑料加工的方式,促使塑料再生行业必须转向国内建立塑料回收体系,但是成本与之前进口国外分类过的洋有着很大差别,再加上因素,如拾荒者的淘汰,环保成本增加,石油下跌,造成再生塑料的成本贵于新料,从而使得再生行业失去商业利润,导致最终利用市场的减少。
塑料可回收物由于其低值属性,造成消费者不会在意其回收所带来的回报。互联网上回收的产品基本都是以衣服、家电、书、塑料中饮料瓶和沐浴瓶等较高值物为主,而新兴行业的电商和物流使用后的餐盒、包装袋、快递袋由于很难与内包装物分开,或由于包装的一次性属性,最终去向都是填埋或者焚烧。
随着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由于塑料的原料来自于原油、煤炭或天然气,塑料回收再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减排领域,一个重5克的塑料袋碳排放量是33克,一个100%全部为再生PET材料的托盘要新材料的碳足迹减少24%。根据《中国塑料生产年鉴》计,2019年中国塑料年产量已经突破1亿吨,其中一次性塑料袋的产量大约200万吨,再生减排潜力巨大。
04
个人绿色行为的奖励机制
目前对于塑料回收还没有很好的手段来减少塑料的消费,特别是对于一次性塑料,一条常见的路径是使用可降解塑料等替代材料,但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可降解塑料实际是增加了成本且不可回收,很难培养消费者养成回收的习惯。
在建立消费者绿色回收行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记录个人绿色回收行为,并以碳排放作为量化的标准,形成数字化体系。目前的智能回收系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多突破。随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个人可以开设账户,累积记录碳减排量,并计入消费者的账户。
在个人行为的奖励方面,来自第三方专业普惠平台与和企业合作,给予更多的绿色行为兑换权益和实物奖励,帮助城市、社区和企业实现碳中和及零废弃,从而实现共赢。
△ 2020年,绿色出行普惠平台相继在北京、深圳、四川启动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消费端行为进行减排量的标准化外,还要对再生资源回收产品制定认证标准,并在链中进行可追溯管理,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低值化原料回收再生已成为现实,可以帮助再生行业向更高端转型。
目前,这种绿色普惠平台模式已经在四川泸州启动。绿色普惠平台支持泸州环保局联合泸州局以及“智慧分类服务支持方”等。
针对市内智能回收装置和网格员监督两种形式,平台分别通过数据接入、线下扫码完成对用户参与分类的认证,并与后续的积分发放、奖励领取、公益兑换等形成用户践行环保的记录、激励、教育的全链条闭环,为泸州市全面高质量地推进生活分类工作,实现城市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创新的关键枢纽。
△ 绿色普惠平台模式泸州案例
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再生仍然需要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仍然以奖励机制为主,需要寻求更能长期持续运营的商业运作模式。
在利用智能数字化互联技术实现可计量的同时,仍需要以政策为指导,如碳中和目标及鼓励自愿性碳交易,给予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更多的财政支持,给予普惠平台更多的运营权益和支持,让各方都有动力积极参与,形成共赢的局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