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嚼头发、吃鼻屎,宝宝得了异食癖怎么办?
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喜欢啃手指甲的孩子,小手伸出来,指甲往往被啃得坑坑洼洼,甚至咬得太深出现渗血。其实啃指甲属于异食癖的一种,多与自身营养不良,以及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很多家长会采取呵斥、责罚的做法,以为是阻止,有时反而强化了宝宝“异食”的坏习惯。对于更严重的异食癖,家长更要警惕心理因素。
常见的异食癖不只啃指甲
异食癖是一种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饮食管理不当等引起的复杂的多种疾病综合征。患者有持续性地啃咬、吞食非营养物质的习惯。儿童异食癖以2~6岁较多见。临床医学认为,异食癖往往和体内缺乏微量元素及心理因素有关。
其实,并不是只有把奇怪的东西吞进肚子,才算异食癖。宝宝喜欢咀嚼、异物,甚至偏爱闻怪味,都是异食癖的表现或征兆。不过,对于0~2岁的婴幼儿,咬食“异物”——如枕头、被子、玩具等,不能认为是病态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分辨食物和事物的边界。
家长想要知道宝宝是否患有异食癖,可以根据以下4点甄别判断:
① 持续食用“异物”1个月以上;
② 食用的“异物”对宝宝生长发育无益或有害;
③ 宝宝所处的年龄段,已经能准确意识到该“异物”不属于食物;
④ 食用“异物”的行为不属于当地文化习俗。
对于常见异食癖形成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病理原因,我不建议用“坏习惯”一概而论。
不同的喜好代表什么信号?
啃指甲、嚼头发:减压、增加嘴部运动
孩子处于陌生环境、情绪起伏、紧张、有压力时,啃手指、嚼头发这类重复性的动作,能带来安全感,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舒缓情绪。nsp;宝宝绞紧衣角、无意识地撕扯课本纸张,其实都是类似的原因。nsp;此外,有的宝宝嘴部肌肉没有得到充分运动,如到了年龄却没有有意识地锻炼咀嚼稍硬稍大的食物,也很容易找机会啃咬自身或周边物。nsp;
吃土吃纸吃鼻屎:好奇、有虫、缺锌缺铁
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有很多,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等等。但有些异食癖宝宝,则偏爱用味蕾去品尝感知。nsp;我曾听过一群小朋友悄悄“交流心得”:血痂是甜的、鼻屎是咸的、墙灰吃起来像面饼……大人觉得耸人听闻甚至恶心,但其实引起孩子异食的原因,有时单纯是好奇心驱使,或者朋友之间的跟风模仿。nsp;这类“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如果宝宝对某一样异物形成了进食习惯,会觉得特别好吃。就像馋糖果、馋零食一样,一会儿不吃就难受。
还有的宝宝是因为没吃饱,正常三餐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会选择异食。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考虑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避免积食的前提下,少吃多餐。
如果宝宝常三餐已足量,但宝宝还是总觉得肚子饿,需要异食满足口腹之欲,除了胃强脾弱、可能生疳积的原因,家长还要考虑是否宝宝肚里有虫。肠道内有寄生虫,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其中缺锌可能导致宝宝味觉淡化,产生奇怪的味觉需求;缺铁可能会影响大脑海马体信号传导,形成奇怪的进食习惯,还会出现饥饿感。当宝宝出现以下表现时:异常、有虫,眼白有蓝、黑色放射性“虫斑”,晚上睡觉磨牙,常不明原因腹痛…要及时驱虫,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往往能自行纠正异食癖。nsp;
爱吞食危险物:警惕神经、心理疾病
少数情况下,有的宝宝会吞食牙签、铁钉、勺子等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异物。低幼龄宝宝往往是因为误食。但如果到了对外界有基本认知的年龄仍然这样,或纠正后反复出现,家长就要警惕了。智力障碍、发育障碍、自闭症、孤症等精神类疾病或心理障碍,是可能导致异食并发症的,需尽早就医排查和治疗。
治好宝宝的异食癖:除了补锌,还要补爱
宝宝异食癖背后的深层原因,营养缺乏和心理因素究竟孰轻孰重,临床医学至今没有准确定论。家长在治疗、调理上需要双管齐下,情志的呵护尤其关键。
第一,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锌的需求量很高。但由于饮食搭配不合理,容易造成锌摄入量不足。当异食癖宝宝出现这些明显缺锌的症状时,须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锌:厌食、偏食、异食,生长发育不良,身形瘦弱,智力发育落后,伤口愈合缓慢,易口腔溃疡、感冒生病……
常饮食中,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喂养含锌高的食物,如:牡蛎、牛肉、猪肉、鱿鱼、蛋类、牛、麦芽、鱼肉、动物肝脏、芝麻、核桃、花生、南瓜、茄子、紫菜等。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食材消化的难易程度等,在其饮食中适当添加合适的食材。常喂养中,可以给宝宝吃些燕麦、高粱、小麦等粗粮。有需要时可服用谷维素,每次10毫克,每1~2次,连服1周,可以通过调节间脑及植物神经功能,消除小儿异食癖。
第二,多注意情志呵护。对于有“奇怪”习惯的宝宝,呵斥、打手等粗暴的方法非但起不到纠正的作用,还会让宝宝更加隐瞒“坏习惯”,更难察觉。过度否定带来的反弹和心理伤害,有时甚至异食癖本身还要严重。我们作为家长,该怎么正确处理呢?
第三,巧妙提醒,正面促进。对于轻微的、阶段性的、无伤大雅的异食癖,适当提醒和适当无视交替,对纠正反而有效。
注意,这里的“无视”不等于纵容和默许,可以不在宝宝“异食”的时候当面提出,而是冷处理,过后再找时机提出。还可以与宝宝建立奖励机制:如果能坚持住,可以奖励一件最喜欢的东西,或带去心仪的地方玩等等。在常生活中也要耐心教导,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多强化宝宝对外界的认知。
第四,找到根本压力源。对于因为压力、紧张而造成的“异食”,nsp;家长就更不该做压垮宝宝的最后一根稻。尤其是学龄期的孩子,周末尽量少上补习班,多出去运动玩耍,卸下压力。家长要多帮孩子缓解压力源,把压力转化或释放出来,而不仅仅是纠正表面行为。
第五,关注异食背后的心理需求。心理咨询在中国普及率不高,但对于长期、顽固、甚至伤害到自己的异食癖,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找寻异食背后的心理需求,帮宝宝疏导。心理上的疗伤是漫长的过程,家长要耐心配合,切莫心急、焦躁。
大多数时候,孩子问题的根源出在家长自己身上。有的孩子觉得家长长期忽略自己,就通过故意食用尖锐物品来伤害自己,从而获得家长的关注。生理性的异食癖,通过补充营养就能康复;但心灵创伤导致的异食癖,很容易被忽略,但伤害更大更深远。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