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防治措施
玉米蚜虫(Rhopalosiphum maidis)属同翅目,蚜科。又称玉米缢管蚜;俗称麦蚰、腻虫、蚁虫等。为害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另外还为害马唐、狗尾、牛筋、稗、雀稗等禾本科杂。
一、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形,若蚜体深绿色,成蚜为暗绿色,披薄,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体表有网纹。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基部周围有黑色的晕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长形,体深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为暗红褐色,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身体短;腹部2-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翅透明,前翅中脉分为二叉,足为黑色;腹管为圆筒形,端部呈瓶口状,暗绿色且较短;尾片两侧各着生刚毛2根椭圆形。
二、为害特点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幼苗期蚜虫群集于心叶为害,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严重受害时,甚至死苗。玉米抽穗后,移向新生的心叶中繁殖,在展开的叶面可见到—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这是玉米蚜为害的主要特征。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蚜虫则密布于叶背、叶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丝上取食,还因蚜虫的“蜜露”,黏附叶片,引起煤污病,常在叶面形成—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减产。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养分失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无棒“空株”。
三、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代左右,冬季以成、若蚜在小麦心叶里越冬。主要以孤雌为主。在营养条件好时,大多为无翅蚜,在营养、水分不足时,大多繁殖有翅蚜。营养适宜,每雌蚜可产若蚜8~85头。来年3、4月间随气温的上升,开始活动,繁殖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虫由寄主迁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迁入,抽雄前蚜虫在心叶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进入抽雄期,玉米蚜迅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进入盛期,百株蚜量达万头以上。8月下旬末天敌大量出现,气候干燥凉爽,蚜量急剧下降,集中在雌穗苞叶或下部叶片,玉米收获前产生有翅蚜迁飞寄主。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铲除田间杂减少虫源;(2)拔除中心芽株的雄穗,减少虫量;2.化学防治(1)心叶期兼治。在玉米心叶期,结合防治玉米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千克撒于心叶,既可防治玉米螟,也可兼治玉米蚜虫。也可用10%氯氰菊酯或2.5%辉丰菊酯,每亩30毫升兑水25千克进行喷雾防治,既防治玉米蚜虫,也可防治玉米螟。(2)抽雄期喷雾防治。这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在玉米抽抽雄初期,用3%啶虫咪或10%吡虫啉,每亩15—20克,对水50公斤喷雾。还可使用沙土防治,每亩用40%乐果油50毫升,兑水500升稀释后,伴15千克细沙土,然后把伴匀的土均匀地撒在植株心叶上,每株1克。也可兼防兼治玉米螟为害。(3)在蚜虫盛发前要进行防治。用40%乐果油或80%敌敌畏油1500~2000倍液;或剂每667平方米200毫升,对水30公斤;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50%抗蚜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根区施药。用30%克百威颗粒剂,每667平方米拌细土10~15公斤,掌握玉米蚜初发阶段,在植株根区周围开沟埋施,药效长达30天左右。编辑:范璐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