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季节来临—农药效果不佳 原因究竟几何
种植户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经常出现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在不明原因和未获得正确指导等情况下,他们常常会增加用药量、使用浓度、施药频率和重复用药,甚至使用高农药及禁用农药,以期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这样做不但增加了用户的用药成本和人工成本,也给我们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带来压力。施药液量选用不当施药液量是指每单位面积农田上所喷施的药液量。我国目前的常规喷雾以高容量法、中容量法为主,用水量大,能均匀湿润,但正在靶标部位或作物表面持留的药液较少,药液浪费、流失严重。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植保理念,我们还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用水量,必要时还需添加合适的喷雾助剂(如有机硅类、矿物油类、植物油类),与喷雾器械(喷头)、农药制剂匹配使用,增加药液在靶标部位或作物表面的持留量,促进药效稳定发挥。药剂混用不当通常,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不但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兼治效果,还可以避免或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但是,农药混用必须了解掌握各类型农药的性质、作用和防治的对象,科学合理地复配混用,而不能混配乱用,否则可能不仅达不到防治目的,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此外,农药制剂混用时,必须注意混用方法(如母液法或二次稀释法)、混用顺序,尽量使用清洁水、现混现用。靶标抗药性增加近年来,病虫抗药性趋加剧,这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浓度也提出了更准确地要求;农药使用量或使用浓度过大,容易发生药害和更多残留,农药使用量或使用浓度过小,又达不到合理地防治效果。如用药频繁的重要病虫害,其抗药性常常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加,这会给植保工作带来很多难度和挑战。因此,当靶标抗性增加时,如何匹配合适的农药用量,也是一个现实的植保技术难题。防治时机不当植保防治要务必把握和抓住靶标的最佳防治时机。即使相同的病虫害,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对于同一农药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用再多的量也很难有好的防效。所以,只有充分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规律,在最合适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准确用药,才能保证好的防治效果。例如,部分杂3叶期前更容易防治,而有些杂生长旺盛期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水稻螟虫类害虫务必在虫孵化高峰期进行防治;防治菜粉蝶、卷叶蛾等害虫,最好上午喷雾防治;防治鳞翅目夜蛾类和部分螟蛾科害虫,最好傍晚喷雾防治。未对症防治不同的病虫害需要不同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果病虫害诊断再出现误差,对症防治就成了空谈,实践中,病害混淆、虫害混淆、病当虫治、虫当病、做虫除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枯萎病与黄萎病混淆;叶霉病与灰霉病疫病混淆;果树早期落叶病、棉花红叶枯死病误诊为红蜘蛛危害;番茄青枯病造成死苗,误诊为根腐病或地下害虫咬根造成死苗;大豆田杂菟丝子危害误当成根结线虫病来治。编辑:李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