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反导的绝方式演进史(一):霰弹式破片伤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岳江锋
策划:宋雅娟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自飞机出现在现代战场以来,空袭与反空袭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空袭武器类型益丰富,各种先进的隐身飞机、无人机、弹道和巡航逐渐成为空天打击的中坚力量,普遍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并对防空系提出严峻挑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传的防空武器也由此从仅用于反飞机向兼可反飞机和反的方向演进,其绝方式也随之而发生不断的变革。
“一战”中防空炮对付飞机的作战法则就是“群起而攻之”
1903年12月17,人莱特兄弟首次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实现了空中持续飞行。6年后,陆军便首先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飞机,准备用它来参与战场侦察。1911年,在墨西哥战争中,军雇用了一名民间飞行员埃文兰勃,驾驶一架“寇蒂斯”式飞机与军的一架侦察机在空中用手枪互相射击,揭开了人类史上空战的序幕。
而正将飞机大规模用于战争,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次战争中的飞机和防空炮都不怎么先进,飞机飞的慢,防空炮的炮弹射速也慢,打得也不准。为何防空炮的对空作战能力如此之弱呢?主要还是因为一战时的大炮就算射击静止的目标都不一定射得准,更不用说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飞机了。
一战期间用“中心位置射击法”拦截飞行目标(图片来自)
针对当时防空炮技术落后、命中率极低的现实状况,军事专家们想出了专门对付飞机的“中心位置射击法”,其作战原理大致是:首先由一门炮确定敌机位置、高度、速度等参数,然后告诉炮手,大家就调校参数后一起开炮。这就出现了历史战争电影里常看到的经典一幕——所有防空炮对着一个区域乱射一通,如能打中一架就是赚,毕竟炮弹还是飞机便宜太多了。
其实,这种防空炮战法就是利用了霰弹枪原理。所谓的“霰弹”,源于民用弹,最早由欧家的引用到警方防爆作战中,现已泛指一次可以发射多发弹丸的。在命中率低下的情况下,利用这种原理来对付机动目标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二战”中德国让“天女散花”式防空走进历史舞台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遭受盟军飞机猛烈轰炸。在战况吃紧的情况下,德国科学家开始研制防空,主要型号有“瀑布”、“蝴蝶”、“莱茵女儿”,其中只有“莱茵女儿”用于了实战,但效果不佳,据不完全计只击落了3架盟军的轰炸机。
“莱茵女儿”采用的伤战斗部就是“天女散花”的原理,由高爆将战斗部壳体炸碎,飞散在空中,进而实现对飞机的伤。“莱茵女儿”发射后利用“莱茵兰”雷达配合无线电制导,弹头装了160千克高爆,由弹头内部的雷达末端导引头引爆,射程只有12千米,最大时速1300千米。在尚未进行充分试验和规模化部署的当头,二战的结束使其研发无果而终。
德国“莱茵女儿”防空(图片来自)
即便如此,德国开创性地研制防空的尝试,终结了只能由防空炮发动霰弹式攻击的萌芽阶段,使防空武器有了更加精确、更加受控的飞行,成为对付作战飞机的“空中手”。虽然这个手还相当“稚嫩”:除了因射程近而不易追上远处的飞机、结构复杂而难于机动部署等局限外,高爆崩碎的弹壳像一团散乱的“空中石子”,对飞机的伤力也很难保证。
美苏将德国防空的“空中石子”变成了“空中利刃”
可以将飞机拦腰斩断的连续杆战斗部(图片来自)
德国投降后,美、苏等国瓜分了其研究成果,并开始研制自己的防空。美军第一代远程防空“波马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波马克”共发展了A型和B型两种型号,A型射程达320千米,装备质量135千克的高爆战斗部,嵌入金属连续杆作为伤介质,其毁伤能量足以肢解距爆心30米范围内的飞机目标,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命中精度仍是个硬伤,如何接近目标30米以内是个难题。因此,在A型的基础上,美军又研发出了B型,其射程达到惊人的740千米,并为其装备了当量达1万吨的核战斗部,在仅次于广岛核爆炸的高空核爆面前,任何试图穿越核爆区域的“神马”均将化为“浮云”。
在德国防空基础上,苏联研制了SA-2“盖德莱”防空。它被认为是一款较为成功的第一代中程防空,先后发展了A-F等多种型号,射程在30-58千米之间。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越战期间,越军平均每4.6枚就可以击落一架战机。我人民在1962-1967年间也曾用这款击落5架来犯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
这款除了E型用核战斗部外,各型都配备了195千克的高能破片伤战斗部,利用近炸引信将其引爆,可以释放出3600块速度高达2.9-3.2千米/秒破片,对距爆心米以内的飞机可实施有效伤。相对的“波马克”来讲,其对打击精度的要求有所降低,适应了当时精导技术薄弱的现实。
SA-2的破片击中飞机油箱导致其起火坠落(图片来自)
虽然美苏研发的第一代防空破片伤技术已经可对敌机“一击致命”,但射界主要集中在中高空。随着飞机热防护等技术的发展,空袭模式也产生了变革,逐渐改为低空、超低空突袭,突袭高度不断降低,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米。由于不适应更低的作战空域,且雷达视距受到,加上结构笨重,快速反应能力不足,促使第一代防空不得不做出新的改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