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为什么是圆的?

nsp; 印章是机构、组织或个人出具正式签字或鉴定的工具,在中国,印章(篆刻)曾是一门高度发达的艺术,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四大传艺术,中国古代官方正式印章皆为方形,不过,今天中国无论政机关还是企业组织,印章皆为圆形。那么公章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公章为什么是圆的?
nsp; 在1931年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曾是不二之选。与中国国印设计传相似的本和韩国,至今也仍保留着传的方形印玺样式。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如今只在一个地方硕果仅存mdash;mdash;人民币背面的ldquo;行长之章rdquo;和ldquo;副行长章rdquo;,相反,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nsp;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nsp;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周礼middot;地官middot;司市》有ldquo;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rdquo;的记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襄公参加楚康王葬礼,从楚返鲁,到达方城时,鲁国正卿季武子占领了卞邑,然后派人去见襄公,ldquo;玺书追而与之rdquo;。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ldquo;玺rdquo;。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ldquo;印rdquo;。
nsp; 秦始皇曾经命李斯把著名的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玺。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玉,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玺时,王太后怒掷玉玺于地,ldquo;损其一角rdquo;,可见这时传国玺已变成方形,不知是用原先圆形的和氏璧磨制成方形,还是李斯另找了一块玉来制作传国玺。
史书称和氏璧曾在楚威王时期失踪,后来被赵国缪贤购得;秦始皇巡游至洞庭湖时也曾为平息风浪而将传国玺投入水中,八年后有人献玺于路旁。
可见传国玺本身的早期传承史也是扑朔迷离的,很可能前后指的不是同一块玉玺。
nsp;
方形的中国印
nsp;nsp;中国印章图案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大篆、小篆和汉篆,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成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ldquo;宝rdquo;或ldquo;玺rdquo;,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盘龙、交龙、蹲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便于随身携带,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绶为虎钮。明清颁予、、琉球等国国王,以及授予蒙回部王公的印章,是镀金银印或银印(国王为金印),印钮为龟或骆驼。
nsp;
nsp;nsp;虽然现在青玉低于白玉和碧玉。但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金灭北宋,从皇宫运走两枚青玉玺(传国宝、受命宝),十四方白玉玺,九方金玺。
nsp;nsp;明清未入流的官署衙门印章称为ldquo;条记rdquo;,是铜做的长条形印章。用于钤印非正式文件的印章有ldquo;图记rdquo;、ldquo;图书rdquo;等称呼,清朝领队大臣、八旗佐领和各省协领的印章也叫ldquo;图记rdquo;。清朝临时派遣的官员印章为长方形,叫做ldquo;关防rdquo;,这个传始于明初。明太祖发现各布政司使用盖有户部印章的空白钱粮文书,遂兴起大狱,叫ldquo;空印案rdquo;,之后为防止官员作弊,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后来发展为长方形的ldquo;关防rdquo;。
nsp;
nsp;
nsp;
本与韩国的印玺
nsp;nsp;1927年国民完成北伐、一全国后,将旧有的玺印截角销毁,并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但由于没有合适玉料,只制作了两方国玺,分别是用从缅甸的青玉制作的ldquo;中华之玺rdquo;,以及用新疆金树仁进献的和田羊脂玉制作的ldquo;荣典之玺rdquo;。
前者用于钤印国书、批准书、接受书、全权证书、领事证书等官方文件;后者为颁发勋章、勋位专用。至于三方玉玺,至今没有找到制作记录。1940年汪伪也用铜铸造过一方ldquo;中华之玺rdquo;。
nsp;
nsp;nsp;东亚国家传上视印玺为权力的象征。明清乃至时期对公印的管理非常严格。时期所有的官府印信都由南京的国民文官处印铸局制作颁发,旧印则要截去一角后封固,上交给印铸局一销毁。明清时期也有类似规定,制作和销毁官印的衙门为礼部铸印局。
明朝颁给、琉球、的印信,在清朝时都被销毁了,由清朝礼部另行颁发满汉文合璧的新印信。近代本吞并琉球和后,也销毁了清朝颁赠给两国的金质ldquo;国王之印rdquo;和银镀金ldquo;琉球国王之印rdquo;;清朝颁发给越南的ldquo;国王之印rdquo;则在20世纪初被法属印度当局销毁。

由方变圆
nsp;nsp;目前收于国家博物馆的ldquo;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员会rdquo;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这枚印章从1931年使用至1937年,用从苏区征收的白银铸造,印钮为木柄,印章的上下呈弧形排列着隶书ldquo;中华苏维埃共和国rdquo;和ldquo;中央执行员会rdquo;两行字,字的两端各有一枚五角星。印章中间是地球和镰刀锤子图案,两旁环绕着麦穗,上方有一颗五角星。
nsp;
nsp;
nsp;nsp;印章在西方也被视为王权和的标志之一。君主颁发的诏书用盖上戳记的黄金来封印,被称为ldquo;黄金诏书rdquo;或ldquo;金玺诏书rdquo;。历代教皇都有专用的印章戒指,图案是门徒圣彼得(被视为第一位教皇)捕鱼,上面还有教皇的称号。每届教皇去世后,这枚印章戒指都要在枢机主教在场的情况下,被教廷总司库用凿子凿毁,新教皇即位时献上新的印章戒指。
nsp;nsp;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传的火漆封印和印章戒指不再适合常需要,于是出现了用金属或橡胶制作的带柄圆形图章,蘸取墨水后盖在文件上。
nsp;nsp;如今在英美系的国家,个人签名被视为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但在中欧和东欧国家,在签署文件、合约时,印章的法律效力仍然高于签名,或者至少与其平等。这与今天中韩等国情况相似。在今天的中国,个人(自然人)的签名也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但在80年代以前,许多场合是只认私人印章的,如在银行存取款、或单位发放工资时。
nsp;nsp;由于西方国家官印除文字外,通常还包含徽记,印章布局以徽记为中心,文字分上下两排从左至右环绕徽记,故其印章多圆形。西方印章的圆形布局结构影响了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本、韩国和等则成为少数例外。
nsp;
nsp;ns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经请北京琉璃厂同古塘的张樾丞制作过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之印rdquo;,于1949年10月31使用。它是边长9厘米的直钮铜印,用于钤印和中央人民颁发的各种法令和公文。与以往印玺使用篆书不同,该印章使用的是宋体字。1954年颁布宪法后,这枚印章停止使用,并交给,目前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nsp;
nsp;nsp;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一改成了圆形公章。1955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省部级以上公章中央为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中央为五角星,并且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尺寸。
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rdquo;七字,使用时由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钤用。其次为、国防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印章,直径六公分。这份文件对各级和机关的印章样式也做出了规定,全国的公章全都一改为圆形。
nsp;
nsp;nsp;在这之后,规范印章格式的类似文件还有1971年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各级组织印章问题的规定》,以及1979年、1993年和1999年《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等。这些文件规定各级组织印章的中央为镰刀斧头;有行政职能的部,驻外使馆,以及省、自治区、市、县的公章中央为国徽;地区行政公署和乡镇,没有行政职能的机关、企业、公司、团体,公章中央为红五星。印文均用简化的宋体字(自治区域加上民族文字),自左而右环行。
nsp;
公文对各级单位公章的直径、印边宽度也做出规定
nsp;nsp;的直径一律为4.2厘米,圆边宽度为0.1厘米。的印章直径为6厘米。各部、省、直辖市、自治区印章直径为5厘米。直属机构、自治州、市、县、区的印章直径4.5厘米。司、局,驻外使馆,以及乡镇的印章直径为4.2厘米。至于各机关单位、工厂、矿山、学校、商店等企事业单位的印章,直径均不得大于4.5厘米。有限责任公司章直径4厘米,圆边宽0.1厘米;工商企业的合同章直径为5.8厘米,圆边宽0.15厘米hellip;hellip;
nsp;nsp;1955年将公章由方形改为圆形,主要是为了配合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使公章的文字环绕国徽、徽或五角星,从而构成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并且与苏联这样的ldquo;先进国家rdquo;接轨。如今在中国,只有在一个地方还能看到硕果仅存的正方形官方印章,也就是印在人民币背面的ldquo;行长之章rdquo;和ldquo;副行长章rdquo;。而且目前流通的第五版人民币取消了ldquo;副行长章rdquo;,只在背面的右下角保留了ldquo;行长之章rdquo;的钤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