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喜欢追着名校创业生跑?名校生如何创业?

  很多名校毕业生全身都充满了理想和抱负,对于创业都是有着一腔热血,但是这样的理想和抱负很容易被追逐讨论。为什么都喜欢追着名校创业生跑?名校生如何创业?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都喜欢追着名校创业生跑?名校生如何创业?

  3月15,《成都商报》登载了这样一条报道:在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婚后,她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择回乡,选择做快递,甚至自己还骑车到处送快递。亲友眼中的ldquo;北大才女rdquo;,现在却是一个开货车送快递、还能扛100斤左右快件的ldquo;女汉子rdquo;。

  《成都商报》的消息发出后,国内各大纷纷转发,不过,新浪微博用户ldquo;拖尼熊rdquo;(微博认证为《博客天下》杂志出版人、主编)却发出消息,指出这条报道ldquo;失实rdquo;。该博主表示,这则新闻中的主人公于2000年考入新闻专业,但北京大学2001年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随后的ldquo;成都商报rdquo;官方微博对此质疑予以答复,承认新闻主人公徐璐是专升本。

  刚刚发出的报道,却在传播过程中被网友起底,遭遇质疑,虽然是专升本的结果,并未对涉及主人公的报道构成过大的事实威胁,但被遮蔽的这部分事实,却也使网友大跌眼镜。曝出这样的消息,虽然表象并未出离相太远,但网友却仿佛有被乌龙和反转新闻忽悠了一把的感觉。而这位主人公创业的勇气,还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大打折扣,大家反而觉得,这似乎是一个ldquo;专升本rdquo;学生本应、本该、本能从事的职业

  前几,也有新闻报道一位北大才子,原来在长安街头卖猪肉,现如今开办了一个ldquo;屠夫学校rdquo;,而这条新闻中则是一位北大才女,选择快递创业。同样的名牌大学高材生,同样是进入基层创业,尽管《成都商报》的报道出现了些许偏差,但联系之前很多的名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为什么每次的报道中,只要名校和创业放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沸腾?而普通大学生创业,或者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创业的普通人,却难以被新闻镜头捕捉,引起热议呢?

  自然,名牌大学是这些报道中主人公的ldquo;名片rdquo;,而放弃好工作,投身基层艰苦环境,发起创业,在勾起人们同情的同时,也符合媒体议题设置的新奇求异倾向,但从报道搅起的来看,问题远不止于此。在现实中,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甚至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一旦出现名校大学生的创业,人们还是存在着一种惋惜。他们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已经为未来甚至一生埋下了伏笔,高薪、稳定、舒适的工作,成为名校生的应得。而这些学生放弃这些优越的前途,似乎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这一点,在《成都商报》遮蔽的那部分事实被揭露后的反应中也可见一斑,主人公袒露的背景,解构了新闻反差报道的出人意料,如愿了人们对ldquo;出身rdquo;(知识背景、家庭背景、职业经历)与择业ldquo;一个萝卜一个坑rdquo;的预设和对应,人们感觉这样的ldquo;北大才女rdquo;进入快递创业,是正常的,合乎情理。

  对所谓ldquo;出身rdquo;的关注,让人们对一些名校学生的创业,家境优渥的人投身艰苦基层、行业大亨中途转行产生了惊奇和疑问,其实,这些惊奇和疑问反映出职业观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在鼓励他人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同时,自己却又默认、悦纳、肯定稳定的工作职业。在这种双重标准之后,人们有的还在历史和现实、自己和他人的无数次碰壁下,学会了ldquo;精明rdquo;,认为职业的选择有时候是不可变、不可更改的,甚至不同出身应当对称不同职业,名校生选择创业,他们表面竖起大拇指,但心底却认为不值得,而普通人实现职业逆袭,他们认为是运气巧合,不值一提。

  媒体报道聚焦这些案例,有媒介经营传播的本能,也有示范正能量的本意,虽然《成都商报》出现了选择性报道,但这类的议题依然还会出现。不过,再怎么沸腾,我们必须重申一个原则,那就是,正的职业观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职业间层可以合理流通,而择业和创业,只要个人量力而行,都应该获得点赞。名校大学生不一定理所当然地从事所谓ldquo;好rdquo;职业,普通院校大学生也可通过创业实现逆袭,即使徐璐是专升本背景,留在北京和回到家乡,都无可厚非。而无论是办公室的高管白领,还是卖猪肉、送快递,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属于自己的选择,职业涉及分工,但却没有高低之分与贵之别。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