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这是典型的“达克效应”。

  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题图:Donald Trump | Pixaay

  作者 |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近期,疫情益严重,确诊人数即将超过140万,整个世界都已经看清楚了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这时候,总开始夸起了检测数量,声称已无检测不足问题了,并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事实上,的“全知全能”的人设早已深入人心了,“没有人我更懂疫情”、“没有人我更懂科技”、“我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要懂可再生资源”、“我想我任何人都清楚相”……我们不禁唏嘘,为什么竟可以如此大言不惭?他的“迷之自信”到底从何而来?

  越愚蠢,越自大?有趣的达克效应

  其实,的“迷之自信”是典型的达克效应。“达克效应”的全名为“达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指能力不足的人因没有识见和自知之明而误以为自己别人优秀。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像达尔文说的“无知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这么说来,的自信并非源于能力,而是源于无知。

  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图片来源于)

  某种意义上,“迷之自信”是人之常情,达克效应潜伏在每个人身上。1997年,《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搞了一个调查:在当世的名人之中,你认为谁配得上死后进天堂?结果名人们获得的支持率都一般。

  当时的总,读者对他进天堂的支持率只有52%;迈克尔·乔丹的支持率是65%;修女(Mother Teresa)是世界公认的好人,而且还是个人士,她的支持率也只有79%。进天堂不是上大学,没有名额,可是世人对这些名人的要求就这么严格。但是有一个人,获得的进天堂平均支持率高达87% —— 这个人就是“我”。也就是每个参加调查的人自己。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乔丹和修女更应该进天堂。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唐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对这种无知的自信非常感兴趣,他们做过四个实验,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达克效应”呢?这一方面来源于自我归因偏差,就是说有一个好的结果出现了,你觉得是自己的能力较强;如果坏的结果出现了,你就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或者把责任推给别人。譬如:在政局稳定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归纳为自己的功劳,面对疫情失控时,就开始“甩锅”给中国,坚称不是自己的错。

  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图片来源于)

  除此之外,“达克效应”还来源于控制幻觉,就是本来有些东西你根本没有控制力,但是你觉得你能控制。关于控制幻觉,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心理学家问被试:在玩中,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是愿意让庄家扔呢还是自己扔呢?其实,学过概率论都应该清楚,其实谁来扔对结果都没有影响,赢钱或是赔钱的概率是一定的。但参与实验的人都希望自己来扔那个球,人们会天的认为,控制的过程,就可以控制的结果,这就是控制幻觉的典型表现。

  最近在预测“年底前我们就会有新冠病疫苗”,但是,事实上,新冠病疫苗的问世是一件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事情,认为自己完全掌握疫苗研发的过程,这就陷入了一种控制幻觉之中。

  达克效应的最高境界——自我欺骗

  当然,有些场合不自信是不行的,如说演讲,装也得装出自信的样子,可能装的次数多了就自信了,正所谓“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装下去直到你成功),但演讲本来就是一种表演。身为国家元首,明明没有多大本事,还故意表现得全知全能,那就是欺骗民众了。最大的危险在于,装来装去容易把自己也给骗了。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丹·艾瑞里,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在一个单的房间里做测验,答对多少题有奖。实验故意设计成让受试者有作弊的机会,而受试者不知道的是,所有作弊行为都没逃过研究者的眼睛。研究者关心的不是有多少人作弊,而是作弊的人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做完题,每位受试者都要填写一张自我调查表,评估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结果发现,那些作弊的人,对自己的评估都还很好,他们的以为自己很厉害!难道你不记得自己刚刚作弊了吗?!这是因为人脑处理不好“假装”。就好像演员一旦入了戏,自己都会被剧情感动一样,人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为自己假装的是的。作弊者假装厉害,结果他们就的以为自己很厉害。这么说来,在频繁地假装之后,也许现在已经的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可以搞定一切的人了。

  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图片来源于)

  生活中的“达克效应”

  在常生活中,“达克效应”也颇为常见,譬如:非理性消费就和“达克效应”脱不了干系。你有没有过这种体会,有些衣服买的时候很喜欢,但买回家过几天再看,却觉得很难看了?这是因为大脑会站在现在的需求上,去模拟未来的各种场景。因为现在的需求是实的,你对未来的模拟就特别笃定。但是你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的感受也会持续变化。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看看人能不能猜中自己两周以后的口味。方法很简单,给出一堆好吃的,让参加测试的人在里面挑。结果两周以后,一半的人打了自己的脸——他们的口味变了,而且,女性变的情况男性多了10%到20%。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感叹“剁手”的大部分都是女性了。

  称自己“工作出色”:为什么无知更让人自信?

  (图片来源于)

  除了非理性消费,“达克效应”还会导致计划失败,这是因为处在过度自信状态下的人容易忽视“情绪温差”。“情绪温差”是由梅隆大学的三位人类行为专家提出的,指的是当你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就很难想象自己处于情绪状态的情景。

  譬如:在你不饿的时候,就很难想象你在饥饿状态下的感受和行为,”很多人在享受了一顿节大餐之后,为未来制定了减肥计划,但是当时的自己处于冷静状态,对自己抵抗食物的能力是过度自信的,由此作出了并不切实际的承诺。

  了解了“达克效应”,我们就明白: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是,有时候,能力较高的人,反而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这就得提到“达克效应”的另一端——“冒充者症候群”。

  有些人虽然又聪明能力又强,但是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一切都是假装的,成功都是运气。研究发现,有70%的人曾有过“冒充者症候群”的表现,他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当老师或者上司给自己指派任务时,他们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个骗子,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有时会影响发挥,导致他们的没有表现得很好。

  无论是“达克效应”还是“冒充者症候群”都是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的表现,事实上,自我认知是我们穷其一生的任务。掩过饰非赢不来的尊重,改过自新才是明白人应有的素养。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看到实自我的智慧与勇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