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球合作 协同抗击疫情
“呼吁全球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疫情让全球科技界深刻的认识到人类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科学家之间应该加强理解、互信、开放和交流,各国科技组织、科学家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将会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在5月30举行的“疫情下的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研讨会”会上,中国科协组、常务、处、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的发言引起广泛认同。
与会科学家认为,要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协同抗击疫情。
那么,如何开展国际抗疫科技合作,合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与会专家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加强合作体系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全球科技合作以及合作体系的建设。如,不久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员会和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发布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共同致力于加强全球科研合作,应对新冠疫情。其次,必须打造开放的平台,让全世界科技工作者能在平台之上互相交流,分享数据。”
据怀进鹏介绍,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协已与近200个国家和国际科技组织开展了抗疫方面的交流,也向25个国家的使馆发送了抗疫科普资料。此外,中国科协倡议中国科技期刊共享文献,建设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为全球抗疫合作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力量。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梅兰妮·坎加介绍说:“该联合会也创立了一个知识中心,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全球100多个成员国分发有关工程反应的知识。”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哈桑指出:“疫情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全球公共健康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国际协作,尤其是南南合作。我们已经和中国科技部等组织进行了合作,开展新冠疫情方面的学术研究。”
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约翰·肯加松也呼吁“全球应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据悉,中国已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专门派出了5个医疗专家组,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也正在积极投入当地的抗疫行动中。
创建技术药物池
目前,全球多家机构、科研单位、商业公司正在开展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工作,在全球合作的背景下,研发出的相关技术、药物和产品如何使用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领导员会联合主任薛澜指出:“我们必须找到方法,确保疫苗研发出来之后能被公平公正地发放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我们需要有全球公平治理体系,确保一旦研发出来了它们要有效的生产出来,而且要平等的发放到人们手中。”
坎加也表示:“知识产权应该怎么分配,怎么享有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关于病的研究、成果来自于行业,并非公共部门,因此在新冠病相关技术、药物和疫苗知识产权授权联合使用、专利以及公开和共享等方面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坎加举例称,2010年,国际药品采购机制建立了一个病药物专利池,旨在让患者能以负担得起的更快获得病药物,同时加强新药的研发步伐。
坎加认为:“疫苗研究出来也可以成为一种公品,以更加合适的提供给需要的人群。我们希望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都能够竭诚努力,共克时艰。”
另据媒体报道,5月28,世卫组织宣布发起建立“技术获取池”,通过开放的科学研究,加快疫苗、检测、治疗及技术的研发,加快产品生产,使人们更快、更公平地获得现有和新的防控技术与产品。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严峻的现实和未来警示人类,“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