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科协“三轮驱动”拓出广阔服务空间

  本报记者 范旭光

  田间地头,农技协组织的专家一茬接一茬地来“传经送宝”,学到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工矿企业,职工把车间当做竞技台,大胆创新,用一项项新技能、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学校里,科技大篷车送来科学体验“百宝箱”,让师生在课堂外开眼界、长见识;

  科技馆里,一个又一个科学主题展出将公众饶有兴趣地带入充满神奇与魅力的科学海洋……

  近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履行“四服务”职能,不断保持和增强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为”赢“位”,有效促进了科协工作和我省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大牌专家轮番“上岗”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被人们形象地喻为为地球做“CT”,但做这个“CT”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局限性,我省虽为资源大省,但近些年地勘工作尤其是深地探测工作异常艰难。2017年4月8,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何继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凭借何继院士的技术支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广域电磁法应用到该院的二十多项科研项目中,实现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而何积院士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已为该院培养了8名广域电磁法技术应用人才,初步形成了“三院+中南大学+继高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构建了我省首个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近年来,省科协积极推进我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已涉及矿业、农业、装备制造、盐湖资源、新能源、新材料、医学、水电等十多个重点领域。实践证明,院士专家与科研院所、企业无缝对接,把实验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破解难题中推动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研究和企业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共建成院士工作站35个、专家工作站12个,37名两院院士和青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学术交流趋活跃

  近年来,省科协积极指导和培育品牌学术会议,深化省级学会能力提升工作,针对我省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等热点问题,引导学会举办或承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8年以来,省科协以及省级学会主办或承办“医药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风光水能互补研讨会”“第三届泡型包虫病XUUB多中心国际合作会议”“人工智能和5G技术发展”等一系列层次较高的学术会议。尤其是今年7月15~16举办的2020青海科技创新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国内及我省农牧业领域的专家、科技工作者300余人汇聚西宁,共同为推动青海省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在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据计,2018年~2019年,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累计举办、承办大小学术会议、交流培训会1000余场次。

  同时,省科协紧扣全省重点工作推进方向,围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热点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遴选、吸纳了40多名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专家,初步建起新型科技智库。近两年来,征集选题225个,择优资助实施了其中36个决策咨询调研课题,累计编发《青海科技工作者建言》20期,一些建议得到中国科协和省领导批示,为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科普工作面广线长

  着眼于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省科协牢牢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科普工作主题相结合,组织实施“生态科普”系列活动,深入全省各地开展科普宣传。近两年来,持续开展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各类主题科普宣传活动1724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普讲座等1000余期(场),发放科普资料30余万份(册),受益群众多万余人(次)。

  针对我省农牧区人口分散且居住偏远的现状,省科协积极打造普惠共享的流动科普体系,以全省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薄弱地区的科普工作力度,扩大科普活动覆盖面。2018年至今,我省流动科技馆在21个市县巡展,行程1.5万公里,接待公众16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160次,接待公众83万余人(次)。

  科学传播高效推送

  2019年8 月,“科普中国·青海频道”在全国率先开通,一系列精彩的内容把青海科普工作推向了全国,目前“科普中国·青海频道”已成“科普中国”地方频道的样板。

  为深入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近几年,省科协借助科普中国、数字科技馆、“地科普”“青海科普”等新媒体等平台精准传播优质科普信息。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升级改造和新建科普e站232台;翻译完成科普中国语微视频1600部,在省内外18个市州县电视台和23个少数语言电视台播放;在安多卫视、海南州电视台、西宁市电视台、“云”搜索引擎共制作“科普中国-百科面对面”等汉文电视专题栏目122期;开发专题课程150余门,出版各类科普类图书87种,推广汉双语动漫科普作品32部,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对科普文化知识的需求。

  同时,省科协加强科普阵地建设,使我省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中心、科学教育实验室、农村中学科技馆等校内外科普场馆不断增加,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地震安全、气象科普基地等创建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了50%以上。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1个。

  农技协成科普惠农领头羊

  成立于2016年4月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藜麦产业发展联合社在科普惠农项目的支持下发展后劲十足,建立了3个藜麦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33.3公顷,每年收获藜麦400吨,生产藜麦米、藜麦酒、藜麦速食面、藜麦茶、藜麦茶,藜麦银耳八宝羹、藜麦饼干、藜麦营养粥等十多种产品。该联合社还以“公司+联合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土地流转户600户、藜麦种植户240户增收致富。

  为打造特色农技协,省科协不断完农技协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专家团队和乡土人才开展智力扶贫服务行动,发挥产业帮扶示范作用。2018年,省科协新建农技协及农技协联合会40个,支持经费480万元,资助实施项目45个;2019年,新建农技协及农技协联合会20个,支持经费400万元,资助实施项目20个,吸纳乡土专家99人。截至目前,省科协培育发展农技协450家。两年来,我省农技协推广科技新技术20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3000多次,培训农牧民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助农惠农富农作用明显。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些年,我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进取,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智力服务、科学普及以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方面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拓宽思路、创新形式,在打造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品牌的同时,广泛开展了科普惠农兴村、科普进社区、创建科普示范县、建设科技创新智库、引进智力资源、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打造特色农技协等工作,并适时为各级政领导提供决策参考,赢得了各界的好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