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上)

  他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宙学院的名誉院长,戚发轫几乎没有错过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个重要节点。从到运载火箭到人造卫星再到试验飞船最后到载人飞船,他或参与或设计或主导,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

  “人不如自己!”

  1958年夏,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也是我国首个专门研究和火箭的研究院,研究组的学员传递着一个好消息,就是到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技术。

  可是,对于年仅25岁,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不到一年的戚发轫来说,可能机会渺茫。年轻的戚发轫感到郁闷。其实他不是专业毕业的,也没见过。研究组里,除了第五研究院(今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外,没有人见过。当时第五研究院倚重两个“宝”:一是讲师钱学森和他主编的教材《概论》,二是援助中国的苏联专家。

青年时代的戚发轫(来源:临朐论坛)

  青年时代的戚发轫(来源:临朐论坛)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戚发轫刻苦自学,遇到问题主动请教钱学森,终成当时最优秀的学员之一,被列为总设计师储备人选,未来要做总设计师。

  他没料到的是,优秀也是一种错,因为优秀不能到苏联学习。

  他更没料到的是,中苏国际关系的恶化。苏联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但撤走全部专家,还带走了所有专业资料,目的就是切断新中国的研制计划。

  戚发轫很气愤。气归气,工作还得向前推。在导师钱学森的带领下,戚发轫等克服种种困难,采用改进后的液氧作原料进行发射,终于把“东风一号” 成功送上了天。后来,在没有苏联任何援助,以及“东风二号”首次试飞失败的情况下,他硬是顶着压力,自行设计图纸,于1964年把“东风二号”送上了天。

  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来源:搜狐)

  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来源:搜狐)

  “人不如自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培训大厅里,戚发轫给校友们讲了当年的研制故事后,不禁再次发出感叹。

  “我就是第三个馒头!”

  1968年秋,戚发轫接到新的任务,加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团队,主抓地面实验方案。地面实验方案,就是指卫星在上天前的各种技术设计及航天里的硬件设计,是卫星研制的基础性方案。

  戚发轫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来自层面的。“东方红一号”命途多舛,先是总负责人赵九章含冤入狱,后接手的钱骥、孙家栋由于原因边站。如果“东方红一号”升空后唱着《东方红》掉下来,戚发轫也不会有好下场。

  二是技术压力。技术压力主要是场地、设备太过简陋,如卫星天线的展开实验就没有场地。没办法,戚发轫向中科院力学所借了一间大仓库来做实验室。为了防止天线折断伤人,他给每人发个包装箱盖当护板,再在板上挖两个洞来观察天线旋转的情况。如此这般终于找到了天线折断的原因所在。

  敢于挑战的戚发轫迎难而上。1970年4月14,“东方红一号”准备工作就绪,上报中央时,周希望在四天内完成一套完整的地面测试或预估报告,由杨南生出具运载火箭的报告,任新民出具运载火箭的一、二级报告,戚发轫出具卫星的地面实验报告。

  接下几天,大楼灯火通明。戚发轫等熬夜写成的报告递到钱学森手里,再经多层管理人员接力交给周。中央批示同意发射“东方红一号”的同时,也提出重要要求:万无一失。

  4月249时35分,“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载着冲上云霄。全国人民隆重庆祝这一伟大时刻:上人们手握语录狂欢庆祝,乡村百姓团团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东方红》……

  晚上11点20分,卫星绕地球一周,意味着“东方红一号”发射完全成功。大楼的收音机里传来“卫星成功播放《东方红》,声音清晰而洪亮”时,戚发轫不住跳了起来,吼出一句:“我们成功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戚发轫和同事们一起欢呼(来源:励志网)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戚发轫和同事们一起欢呼(来源:励志网)

  泪水淹没了他的面庞,那是喜悦而激动的泪。

  “东方红一号”升空对戚发轫影响很大。多年后,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里讲到熬夜写“东方红一号”的报告时,还感慨良深。然而,让他更感慨的是,自己只是特殊的时期做了应该做的事儿,是站在赵九章、钱骥等领导同事的肩上完成的。

  “东方红一号能成功,还要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就像饿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第二个也没饱,吃第三个馒头才饱了。我就是第三个馒头,还上了,但前面的这么多人,这些历史都应该被铭记。”某次校友会上,他再次向年轻学友们重复了曾经对媒体说过的话。

  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5周年华诞,戚发轫回到母校。(来源:励志网)

  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5周年华诞,戚发轫回到母校。(来源:励志网)

  戚发轫设计“东方红一号”后,又主持“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并取得相应成效。设计“东方红二号”时建立了相应的可性设计规范,为后来的卫星发射打下基础;设计“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时采用模块化原则,让新中国的通信卫星研制迈上新台阶。“东方红”系列卫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神舟一号”宇宙飞船立项,中央任命花甲之年的戚发轫为总设计师。他受命了吗?他设计了多少宇宙飞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集分解。nsp;

  ————————————————————

  【参考资料】

  1.文章 俯首甘为太空纤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卫星与》 2011年第05期,作者廖芳芳。

  2. 文章《戚发轫:一个为中国打造“神舟”飞船的人》,《基础教育》20122期,作者曹青

  3. 文章《神五”总设计师戚发轫:“神六”将于一年后升空》,《北京晨报》2003124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