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有“彩篮”
“黄河彩篮”鸟瞰图图源自清华同衡风景园林研究中心
循化县红光村水产养殖基地,村民马文林在展示刚捕捞上来的三文鱼。 据新华社
青海凭借其高海拔无污染的特优势,近年来成为我国新崛起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黄河彩篮”一角。图为水肥一体化栽培的樱桃番茄。 图源自《海东时报》
本报记者 丁娜
黄河是中国的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起源。作为其源头的青海从古至今,也一样蒙黄河恩惠。自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就沿河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现如今,借助科技之翼,沿黄谷地正从青海人民果蔬粮油的“摇篮”向五彩缤纷的“彩篮”拓展。
“彩篮”装着粮袋子
民以食为天,自拉西瓦以下青海东部的黄河谷地自古以来就是青海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这片区域的大部分地区属高原性气候,平均海拔2050米,年均气温3.5℃,年均降水量310~420毫米,无霜期长达180天。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照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也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小麦、青稞、豆类、油菜等农作物。黄河谷地中的贵德县更是连续五年荣获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粮食平均亩产、人均产粮水平及粮食商品率均居全省先进行列,素有“青海小江南”“高原绿洲”之美称。
而“黄河彩篮”计划,原本是海东市一个依托黄河谷地先天优势而实施的重大农业项目。它以黄河为中轴,横跨黄河两岸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化隆自治县甘都镇等地,于2014年开工,总体规划建设面积超3000公顷。每年7~8月,盛开在黄河两岸的油菜花十分美丽壮观,而“黄河彩篮”之“彩”也涵盖了黄河沿途金黄的油菜花海、火红的丹霞、碧绿的黄河、蓊郁的森林。“黄河彩篮”园区中的工作人员说,“黄河彩篮”之“彩”生动地诠释了整个园区的含义。
“彩篮”装着“菜篮子”
地处青高原的青海,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大部分区域都并不适合蔬果生长,而黄河却造就了青海一条沿黄经济作物走廊,更孕育出了不少青海久负盛名的蔬菜瓜果之乡。海拔2000米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气候温润宜人,清澈蜿蜒的黄河水在这里冲积出肥沃的土地和农田。为了让这个高原上的“鱼米之乡”更加富庶,海东“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用科技丰富了百姓餐桌。
走进产业园,一座体形庞大的“玻璃房屋”格外显眼,这座透明玻璃温棚,占地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外形如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这座非同一般的玻璃温棚,种菜不用土,而是用椰糠代替土壤,使植物扎根速度快,生长快,玻璃温棚种的线椒植株能长到8米,西红柿植株能长到20米。园区建立的智慧农业云平台技术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属于省内领先水平,管理员可在手机上即时查看蔬菜长势情况,并通过电脑、手机平台对大棚的LED补光灯、自动卷帘、移动式喷灌机等智能设备下达命令,及时调整温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指标,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之中。
高科技带来的是好收益。据“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技术员介绍,因为蔬菜的长势和产量可智能化控制,这些温棚一年四季都能产出新鲜蔬菜,在土地利用和经济效益方面贡献巨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附加值,一个玻璃温棚,平均每天就能产出400千克左右的蔬菜。通过新建的川大高速公路,这里的蔬菜从采摘到运输,3~4个小时即可运抵西宁。截至2019年底,基地已建成高标准光节能温棚800栋、智能连栋温棚两万平方米,建立特色果品基地275.6公顷,拥有辣椒、西红、白玉香瓜、甜瓜、羊角蜜、桃子、冬枣等蔬果品种十余个,品种之多,在海东首屈一指,构成了一个果蔬的王国。
经过几年的建设,今天的“黄河彩篮”已逐步从民和、循化、化隆向尖扎、同仁、贵德、共和县延展扩大。
在丰富了群众餐桌的同时,“黄河彩篮”也在逐渐成为我省贫困农牧民群众脱贫创业的基地,成为高原农产品的“聚宝盆”。在2014年“黄河彩篮”项目建设之前,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中庄村因当地水利等问题,耕地撂荒率达45%以上。经过“黄河彩篮”近几年的发展,截至目前,这里的土地利用率已达到100%。
有了较高的蔬果产量后,“黄河彩篮”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绿色、有机,凭借黄河水在民和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造就的肥沃土地,中川乡建成了“果品基地+林下牧种植+自给肉驴养殖基地”的“三位一体”循环发展示范园。养驴产生有机肥,有机肥再滋养果蔬牧,牧再喂驴,保障了全程天然有机无公害。经过精心培育,这里种植的绿色无公害果蔬,在2019年举办的农展会上获得了金奖,并远销西宁、兰州和临夏市场。
“彩篮”装着三文鱼
其实,现代农业不过是“黄河彩篮”的冰山一角。据了解,“黄河彩篮”从建设之初就将其定位为了一个集果品蔬菜生产、畜牧养殖、冷水渔业、农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带。
黄河从源头一路向东,高峡出平湖。青海境内在龙羊峡至积石峡间建有多座大中型水电站。这些电站的水库水体洁净、水质优良,水温在2℃~22℃之间,常年不封冻,是国内外公认的网箱养殖三文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特的冷凉气候为青海冷水鱼养殖创造了绝佳环境,以三文鱼、虹鳟鱼、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冷水鱼占据全国产量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每3条三文鱼中,就有1条产自青海。
凭借得天厚的资源优势,从2007年开始,我省借鉴并引进挪威生态环保冷水鱼网箱养殖装备技术,从、挪威、丹麦引进鱼种,不断提升冷水鱼养殖技术水平,造就了青海冷水鱼个体大、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的健康品质。与此同时,青海还先后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渔业基础研究和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科技成果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全省冷水鱼养殖规模也随之不断壮大,为清澈的黄河流域增添了更多经济价值和活力。
目前,全省沿箱养殖鲑鳟鱼的养殖户已发展到27家,网箱养殖面积达32.6公顷,去年向俄罗斯出口了1600吨三文鱼。为了推进“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的创建工作,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启动了“青海三文鱼(虹鳟)”公共品牌策划工作,启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创建国家级现代冷水鱼养殖示范区,力争把冷水鱼生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预计今年可完成“青海三文鱼”地理标识注册。
如今,“黄河彩篮”计划覆盖区域已经成为我省利用黄河谷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成为高原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本版部分图片来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