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的营养价值更高吗?

很多人都喜欢野吃味,据说是因为野味营养价值更高。但的是这样的吗?下面为什么网的小编为您解答!

野味的营养价值更高吗?

野味的营养价值更高吗?

口感好,不代表营养价值高

野生动物养殖动物的口感确实存在差异。野生动物在野外为活下去疲于奔命,因此肌纤维发达,脂肪含量少,口感更筋道。而养殖的动物由于缺少一个让它们不停奔跑的环境,因此肌肉中脂肪含量会野生动物要高,口感也偏向细腻、柔软,而且现代养殖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筛选培育更符合人们偏好的肉类的过程。但是,哪种口感更好,取决进食者的主观感受,很难说野生动物的口感就养殖动物要好。

以肉为例,肉的香味很大程度上由其中的ldquo;呈味核苷酸rdquo;决定,而ldquo;劲道rdquo;ldquo;有嚼头rdquo;则是由肉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决定。这些决定风味和口感的成分跟的生长期有关。生长时间越短,ldquo;味rdquo;越淡,也越嫩。不过这些影响风味口感的成分跟营养没有什么关系。另外,ldquo;标价越高的红酒越好喝rdquo;的心理作用也会影响人们的对于食物的判断。市场上,野生动物的甚至可以是同物种养殖产品的几倍,可能令人产生ldquo;越贵的东西味道越好rdquo;的心理暗示。

野味:美味的风险

在某些人热爱生鱼片的人眼里,野生的生鱼片毫无疑问是一道珍馐,有些人甚至觉得野生的生鱼片可以随便吃。但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等作为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体内感染的异尖线虫如果进入食用者体内,虽然无法在发育为成虫,但其幼虫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大量活虫进入人体造成的急性异尖线虫病虽然少见,但并非罕见,曾有报道称,研究人员在一条鳕鱼身上分离出800多条异尖线虫幼虫。而过敏性异尖线虫病的发生率则高出很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而蛙和蛇作为常见的被食用野生动物,则是某些迭宫绦虫最喜爱的中间宿主。有新闻表明甚至在一条蛇身上发现了150多只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当然,养殖的动物也可能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至少在有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寄生虫感染会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野生动物携带的病也可能经由密切接触或被食用而感染人类,譬如前不久引发大家恐慌的H9N7禽流感病,2003年引起非典疫情的SARS病,科学家经过追踪发现它很有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

即使对野生动物进行极度彻底的烹煮,彻底灭病菌与寄生虫,那么食客们还必须面临下一个风险mdash;mdash;物属富集作用。即在自然界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通过较低营养级生物进入生物链,传递到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导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无法分解代谢的有害物质堆积越多,且重金属无法有效去除。许多人热衷的野生鲨鱼、石斑鱼、各种食肉动物,都是富集作用严重的生物,并且富集的重金属随着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食用这些野生动物,也意味着接管它们蓄积了一生的重金属。

目前,我国允许梅花鹿、北极狐、野猪、非洲鸵鸟等54种野生动物在取得人工驯养繁育许可后,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并且用于商业用途,这是对野生动物利用的一大步,经过审批检疫后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其带来的健康风险。不过从现有的情况上来看,合法商用野生动物的市场依旧不容乐观,也许是因为经过人工驯养繁殖后的野生动物听上去不是那么ldquo;尊贵rdquo;,人们对ldquo;纯野生rdquo;动物的追逐,导致现在贩卖野生蛇类的情况仍然存在。

合理利用,保护生态

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不仅仅在于ldquo;食品安全rdquo;的问题上,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生态保护上,虽然地球上每年都有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的动物,但是,更多野生动物是由于人类捕而濒临灭绝,今天的野味,也许明天就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拉丁文名字。

结语

野生动物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养殖动物更高,反而有较高的食用风险,而养殖的动物在兽药残留标准下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因此,个人认为与其冒健康风险去生态,还不如选择更安全廉价的养殖动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