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什么10年7次请辞北大校长职务?
提起蔡元培,世人都会想起他扮演过的一个重要角色:北京大学校长。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一手塑造了北大精神,称他为ldquo;北大之父rdquo;并不为过。但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什么10年7次请辞北大校长职务?下面为什么网告诉你蔡元培的伟大。
蔡元培为什么受到朝野各方的一致尊崇?当然是因为他的道德学问:一是中、西学兼修,学问背景特殊;二是对、对教育有特殊贡献;三是个人品德高尚,无可挑剔。
第一代正ldquo;学贯中西rdquo;的知识分子
先说他的学问。蔡元培出生在绍兴城里,早年的科举道路可以说一帆风顺: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成为翰林院编修,用中国过去的一首诗来讲,可说是ldquo;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看尽长安花rdquo;。他读书刻苦,楼上读书,楼下起火浑然不知。夏天读书蚊子多,就找个空坛子,把脚伸进里面。从17岁到28岁的11年间,他走完了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功名富贵已是囊中之物。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在仕途上非常顺利地走下去,可他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读书人,他生的那个年代也不容许他按部就班地一直走下去。他点翰林的那一年即1894年,也就是中甲午战争那年,泱泱大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本击败了,蔡元培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几年之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很快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扼了。蔡元培本人虽然没有遭到什么处置,但面对这样的刺激,他难以受,便挂职南下,毅然告别官场,回到南方,致力于办教育。
蔡元培的人生也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年他32岁。以后他曾长期在德国柏林、莱锡等地学习、研究。他既有科举考试的完整经历、深厚的旧学根基(如他八股文写得一流,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又有长期在德、法等欧洲国家学习研究的经历。要说学贯中西,蔡元培这一代知识分子是第一代正算得上ldquo;学贯中西rdquo;的人。他吸收了西方包括大学精神、现代化的精神,而不仅仅是西方的语言、技术,所以他最终没有回到旧的中国传的怀抱,而是保有完全开放的、向世界看齐的眼光。他在德国多年,最佩服的人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威廉middot;洪堡。洪堡在十世纪之间创办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并使这些原则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准则。蔡元培后来办北大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响。
把ldquo;rdquo;请来做北大校长
再说他的贡献。36岁以后,蔡元培看到清朝已不可救药,决意参加,他在上海一边办学、办报、办刊物,一边以翰林的身份学习造、参加暗团,这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现在能想象一个中科院院士亲手去制造、搞暗、搞吗?由于蔡元培在人中的威望,他先后被推为第一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主盟人。辛亥之后,他成为中华第一任长那个时候叫教育总长。新的教育体制,就是在他手里奠定的。但由于他跟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没做多久就辞职了。
当时的教育次长是湖南人范源濂,一个很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两人偏重不同。范认为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第一步就要先办好小学。蔡元培的意见是,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从哪里来?所以第一步是要把大学办好。把两个人的意见合在一起,从小学到大学都要用力整顿。只是他们二人一个兴趣侧重于普通教育,一个兴趣在于高等教育。
1916年底,也就是袁世凯呜呼哀哉之后,蔡元培应邀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序幕。这一幕他的生涯如造都要辉煌。正是他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任命书是总黎元洪签署的。
谁都知道,蔡元培是个,黎元洪和北洋军阀竟然敢请他来做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很,被外界叫做ldquo;官吏的养成所rdquo;,是一个培养官僚的学校,不是研究学问更不是传播理的地方。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接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去了。是支持他去的,并把他看作北方文化教育界极为重要的棋子。他自己怎么想呢?他的主要想法是要把北大办成一所正的大学,正的大学就是以学术为中心,上大学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他进入北大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针,就是有名的八个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从文科入手:整顿北大三步棋
蔡元培对北大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请人,他聘请了、、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请了李四光、翁文灏等科学家);同时又保留或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像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这些人。辜鸿铭在清朝垮台之后,依然拖着一条长辫在北大的讲台上教英文,上课时还有一个仆人在边上伺候泡茶、抽烟。
有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蔡元培又是请新学的,又是请旧学的。但在蔡元培看来,什么叫大学?他给大学下的定义是:ldquo;囊括大典,网罗众家rdquo;的学府。大学应该是广揽人才,让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自由发展。针对有人批评他任用辜鸿铭、刘师培,他这样反驳:辜鸿铭、刘师培,他们的学问可以做你的老师,我们尊重的是讲学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刘师培在北大不是来讲他的复辟思想,他是来教国学的,而辜鸿铭教的是英国诗歌。所以,希望你们学生学的是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而不是要你们和他们一样去拥护复辟或者君主立宪。
为了请到,他还曾经ldquo;三顾茅庐rdquo;。当时正好到了北京,住在一个旅馆里,蔡元培登门拜访,正式邀请做北大文科学长,要这位没有学位头衔的《新青年》主编来主持中国最高学府的文科。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拜访陈,有时来得早,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给他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蔡陈年纪大,他这样诚意拳拳,只能答应了。和住在一起的安徽同乡、出版家汪孟邹回上海,将这些事讲给侄儿汪原放等人听,他们说:ldquo;这很像三顾茅庐哩!rdquo;
为了应付北洋,蔡元培在上报的学历和经历时,略做了一些手脚,如说他毕业于东京本大学,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很快就批复同意了。其实,虽然多次东渡本,只是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等短期学习过,但没有在本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毕业。他是芜湖安徽公学、安徽高等学校的倡办人之一,不过并没有当过校长,仅仅在安徽高等学校当过短期的教务长。蔡元培聘人有自己的原则,他可以请当时只有24岁的梁漱溟到北大教印度哲学,梁没有学历而且有报考北大没被录取的记录。梁不敢来,他还予以鼓励,你就当作来研究来学习好了。
第二步,是在大学的领导体制上创新,蔡元培在北大开始推行教授治校,由教授自己来管理学校,这在北大包括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当时蔡元培在北大设立了一个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这个评议会的成员就是学校的教授,是由教授自己选举产生的,任期为一年,年满可以连选连任,而各个系里面的教授会也是这样的情况,选举产生,教授之间互选产生一名主任。学校的教学、教务工作,都是由评议会、教授会来决定的,不是校长说了算。校长其实是起后勤保障作用的,是给教授们服务的。
第三步是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学生自治,这个传也是开创性的。蔡元培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如傅斯年和罗家伦组织了新潮社、许德珩和学生组织了国民社,这两个社团当时都非常有影响。还有许多社团,如在北大参加过的新闻研究会。这些社团除开展一些活动之外,还办刊物、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如出书等,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举个例子,当时北大的经费并不充裕,一个月全部的经费预算是四万块钱,但他光是给新潮社办杂志就要拿出2000块钱,可见他对学生刊物的重视。北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培养了那么多精英,各个领域中许多的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学生出身,这与蔡元培有非常大的关系。蔡元培不在校期间校务、后来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说自己只是按照蔡校长的既定方针办校。
私德无可挑剔:三条戒律和三任妻子
再来看看蔡元培的个人品德。举几个例子,1912年他和李石曾、张继、汪精卫发起一个ldquo;进德会rdquo;,定下三条基本戒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认的戒条: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他到北大做校长后,也提倡进德会的这些戒条,有不少老师、学生参加,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把进德会会员分几个等级,把自己列名为乙种:除了做到不赌、不嫖、不娶妾,还做到不做官、不做议员两条。戒酒、戒肉、戒烟他不能完全做到。全部8条都能做到的是甲种。
他一生先后有过三个妻子,但他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从来没有纳妾,也从来没有停妻再娶过,更没有嫖的恶习,在读书人中有口皆碑。第一位妻子叫王昭,是旧式婚姻,我在蔡元培故居看到过她戴凤冠的照片。1900年王夫人病故时蔡元培只有33岁,身为翰林,媒人纷至沓来。他在书房墙上挂了亲手书写的5条择偶标准:
第一、须不缠足的;第二、须识字的;第三、能接受男不娶妾的自我约束;第四、丈夫死后可以改嫁;第五,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不缠足、可以再嫁、可以离婚这三条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消息传开来,街头巷尾的议论沸沸扬扬,给他提亲的人望而却步,甚至还有老夫子坐了轿子来找他辩论。
两年后,蔡元培在杭州结婚,对象是不缠足、读过书、能书画的新女性黄仲玉,书香门第出身。有一天他偶然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幅很纤秀的工笔画,字也写得很好,得知是一位未婚女性的作品后,他就请朋友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并以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不幸第二位有才华的黄夫人在1921年去世。这时蔡元培已经53岁了。第三次娶妻,他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原有相当认识;第二、年龄略大;第三、懂英文能帮助他的人。
原来他心目中已经有人选,这个标准就是量身定做的,对象是他当年在上海办爱国女学时的学生周峻,一直身未嫁。1923年他们在苏州结婚,以师生而夫妻。这年周夫人33岁,他已经55岁。
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蔡元培在私德上是无可挑剔的。他被看做是道德上的完人,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他晚年在执政时代位高望重,担任的各种达23项,结果八行书到处飞,要为求上门来的人介绍工作,还要天天应付题字、约稿、写序等。1935年,他终于感到难以应付,决定辞去所有,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在报上登了一个ldquo;三不启事rdquo;:一不、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
ldquo;知进知退rdquo;: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蔡元培是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我们先看看这张辞职表:第一次辞北大校长职1917年7月3;第二次辞北大校长职1918年5月21;第三次辞北大校长职1919年5月8;第四次辞北大校长职1919年12月31;第五次辞北大校长职1922年10月19;第六次辞北大校长职1923年1月17;第七次辞北大校长职1926年7月8。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张勋拥宣废帝复辟,他离京到了天津,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不过复辟闹剧只玩了12天就完蛋了。他于当月23回北大。
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反对中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到,北洋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引咎辞职,实际上他也是以辞职表示和北洋的不合作。结果因为一再挽留,包括总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第四次辞职是在1919年12月31,北京教职员因为不信任,全体停止职务,他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
第五次辞职原因有点例外,因为北大学生发生讲义风潮,对讲义收费不满而。他愤怒了,甚至对学生说:ldquo;我是从手枪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枪,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rdquo;蒋梦麟记得他还说ldquo;我和你们决斗rdquo;。这次风潮由胡适调停解决。
第六次辞职是因为曾经在北大任教、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被冤枉逮捕,本来司法机关查无证据将罗放了。不料教育总长彭允彝竟然在会议上提案将罗再抓起来。他了解罗的人格和清白,为了行政干预司法,不与违背法治、无耻的北洋同流合污,他向总和提出辞职,并公开在《北京大学刊》发表辞职声明,还写了一篇《关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申报》。直到这年6月23,在杭州西湖边ldquo;平湖秋月rdquo;的大杨树下,他还要和胡适商定三个稿子,分别是给北京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北大教职员和北大学生会的,继续他和军阀的不合作。他的这次辞职反响很大,强烈,彭允彝也因此。总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由蒋梦麟。奇怪的是北洋始终没有免他的职。
1926年6月28,也就是三年半以后,他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但他没有再回到北大。加上北生和北京9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取消。
从1916年12月以来,10年间,北洋的总就换了5次、还有临时执政1人、摄政2人,内阁换了30次,而蔡元培一直是北大校长。
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除了上面说到的具体原因,还有一个答案就在他自己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这篇文章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ldquo;小人知进而不知退rdquo;。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ldquo;退rdquo;。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不进重要,所以提出ldquo;不合作rdquo;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和示范。
现在的北大也是中国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虽然蔡元培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和教育理念永远在北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