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三大病害的防治
1、大白菜霜霉病(又称霜叶病或枝干病) (1)发病条件 nsp;大白菜霜病属于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或附着在种子上,通过叶片的气孔侵入,如种子上带菌则直接产生病体,借助风雨或育苗等传播。当气温在16℃~24℃、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时,最易发病。(2)主要症状 nsp;从苗期到包心期或种株开花到结荚期均易发病,危害子叶、叶、花及种荚。苗期致子叶或嫩茎变黄枯死。叶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初生水浸状淡周缘不明显的斑,水浸状病斑持续较长时间后,病部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出白霉,或形成黄褐色,枯死后变为褐色,病斑受叶脉呈不整形或多角形,直径5~12mm不等。叶子深绿型的抗病品种发病迟,扩展缓慢,病斑小,白霉少。种荚染病长出白色稀疏霉层。(3)防治措施 nsp;一是选用抗霜霉病品种或一代,精选种子及种子消。二是选无病株留种。三是实行2年以上轮作。四是实行深翻垄作,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湿和伤根。五是药剂防治。可用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70L,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霜霉病、白斑病混发地区可选用60%乙铝·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兼治两病效果明显。
2、大白菜软腐(又称脱帮、腐烂病、烂疙瘩)(1)发病条件 nsp;大白菜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叶片或根、茎的伤口侵入植株,借助雨水、灌溉、虫害及田间作业传播。当气温在25℃~30℃,阴雨多湿的时候,最易发病。(2)主要症状 nsp;从莲座期到包心期均有发生。常见有3种类型:外叶呈萎蔫状,莲座期可见菜株于晴天中午萎蔫,但早晚恢复,持续几天后,病株外叶平贴地面,心部或叶球外露,叶柄茎或根茎处髓组织溃烂,流出灰褐色粘稠状物,轻碰病株即倒折溃烂;病菌有菜帮基部伤口侵入,引起腐烂。上述3类症状在干燥条件下,腐烂的病叶经晒逐渐失水变干,呈薄纸状,紧贴叶球。病烂处均发出硫化氢恶臭味,成为本病重要特征,别于黑腐病。软腐病在贮期可继续扩展,造成烂窖。窖的大白菜带菌种株,定植后也发病,致采种株提前枯死。(3)防治措施 nsp;一是实行菜田轮作。二是深翻晒地,用阳光菌或深埋细菌。三是选用抗菌品种。四是调整播种期,推广垄作,合理密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高湿。六是对种子进行消。用种子重量的1.5%的中生素菌拌种。七是对土壤用石灰消。八是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
3、大白菜病病(又称孤丁病、花叶病、抽疯)(1)发病条件 nsp;大白菜病病属于传染性病害。病在种子内或寄主上越冬,通过叶片的表皮或伤口侵入植株,种子带菌则直接产生病株,借助蚜虫或汁液接触等形式传播。在气温为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的条件下,以及有蚜虫危害时,易发此病。(2)主要症状 nsp;大白菜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叶皱缩硬脆,叶脉上有褐色凹陷条状斑,有的病叶呈花叶状,或者新叶呈花叶明脉,老叶有褐色坏死斑。植株矮化畸形,有的则不结球。(3)防治措施 nsp;一是选种抗病品种。二是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三是适期早播,躲过高温及蚜虫猖獗季节,适时蹲苗应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一般深锄后,轻蹲十几天即可。蹲苗时间过长,妨碍白菜根系生长,容易染病。四是加强水分管理。为了防止地温升高,播后即浇第一水,次或隔幼苗出土浇第二水,3~4天幼苗出齐后可因地制宜浇第三水,4~5片叶浇第四水,7~8片叶浇第五水,每次烧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温,连续浇水,地温稳定,可防止病病的发生。五是苗期防蚜虫至关重要,要尽一切可能把传蚜虫消灭在源植物上,尤其是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4%混脂酸·铜水剂8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或31%氮甘·吗啉呱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编辑:李敏审核专家:太原市阳曲县蔬菜办研究员 温变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