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物理学家教你们打水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笔者同样的经历:小时候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时,常常因为不会打水漂而感到自己不够聪明。
<> 其实,打水漂也有科学的秘诀!>
当我们一个水漂都不会打的时候,早已经有人利用这个技能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打水漂的纪录是88次连跳,由人库尔特·斯坦纳2014年创下。
图源:Veer图库
其实关于打水漂这个看似简单的娱乐背后隐着巨大的物理学背景。
<>石片如何实现“水上漂”?>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石片为何能够在水面上弹跳?
图源:微博
原因是,当一块石头片打入水中后,会对接触面部分的水面进行挤压,石片将一部分水向下推开,此时与石片底部接触的一部分液体保持与石片相同的速度,未与石片接触的液体保持静止。
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因此两部分液体之间的压强差使得石片存在一个向上的推力,压强差越大,向上的推力越大。当其推力能够克服重力作用,就会被弹起。石片跳跃多次之后速度会减慢,两部分压强差减小,获得的推力不再能够抵消重力作用,最后石片沉入水底。
图源:Veer图库
<> 要怎样扔出去,石头才会“漂”起来?>
科学家还有认研究这事。在2002年,一项发表在英国期刊《流体力学》杂志上的研究表示:
要形成水漂,石头在水中的运动过程需要保持方向不变,这就需要石片进入水中时必须存在自旋现象,类似于陀螺效应。陀螺在旋转时存在大的自旋角速度,所以陀螺可以保持竖直方向不倒。而让石头在出手后旋转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也是大部分人不会打水漂的原因。
图源:Veer图库
<>同时,要想打出漂亮的水漂,石头入水的角度也有讲究。>
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个椭圆形石片打入水中,以速度V入水,速度方向与水面夹角为β,石头片与水面夹角为θ,同时这个石片存在自旋角速度ω。
图源:image.aidu
研究发现,当θ和β都接近于20度时,打出的水漂最为理想。
总结来说就是,要想打出一个漂亮的水花,必须满足三个要求:石头的速度要大,存在自旋,还要满足合适的入水角度。
<>射和打水漂同理?>
当普通群众还在乐呵呵地打水漂的时候,军事学家们早将这一现象运用到了实战中。
最早的是巡航。这类利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使得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从而达到飞行的效果。较著名的如战斧巡航(B-109)。但其速度很低,仅为0.7马赫(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的值),相当于一个普通客机的飞行速度,并且这种巡航飞行高度不高,因此一旦被发现很容易被拦截。
图源:image.aidu
另一类为弹道,相于巡航来说射程较大,可以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主要动力也不同,为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自带燃料和助燃剂不需要大气层中的氧气,因此可以飞出大气层。飞出大气层之后,由于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可以很快实现加速,因此弹道的速率较大,同时这种一般是无翼的。
说到弹道就不得不提沃纳·冯·布劳恩,他在二战时期为德国制造了V-2用来攻打英国,速度可达4.8马赫,由于速度较快,因此英队来不及拦截。倒台之后,冯·布劳恩到了NASA工作,设计了著名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因此布劳恩被NASA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火箭工程师。
沃纳·冯·布劳恩 图源:image.aidu
<> 那么弹道的轨道具体是如何的呢?>
与冯·布劳恩同时期的另一个德国人桑格尔提出了桑格尔弹道。桑格尔弹道其实就是利用了打水漂原理,从起点发射一枚穿越出大气层的,由于重力作用这枚弹道会落回大气层,当达到大气层界面时就出现了打水漂的现象,会被再次弹出大气层,经过详细设计之后,最后弹道落回地面,达到攻击点。这种弹道我们称为助推-跳跃弹道。
与桑格尔弹道对应的就是钱学森弹道。二战结束后,钱学森跟德国物理学家就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流,钱学森发现了桑格尔的不足——在大气层上的跳跃并不可控而且不好预测。因此,钱学森在该方案上提出,当第一次进入大气层之后不再弹出而是在大气层中滑行,达到攻击点。这种弹道我们称为助推-滑翔弹道。
图源:微博
我国新研发的东风-17可以达到6马赫速度,一定是利用的乘波体飞行器,但具体利用的哪种弹道,由于军事机密我们并不清楚。
不仅如此,打水漂在航天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嫦娥五号的航天器在返航时利用的就是桑格尔弹道。
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蕴含了复杂的原理。下次拼打水漂时,就算“打”不过,也可以科学地“说”过对方了!
参考来源:
1.s://aike.aidu/tashuo/rowse/content?id=6a0cd5ee2237654403889581amp;lemmaId=3415140amp;lemmaId=3415140amp;fr=qingtian
2.s://new.qq/rain/a/20161014042448
3.《论打水漂中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s://wenku.aidu/view/af97642e3f5727a5e96293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