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常州外国语学校的ldquo;地rdquo;问题近被媒体报道的程度,可以用ldquo;铺天盖地rdquo;来形容。但如此广泛的报道,却仍然无法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为什么网为你揭秘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说,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迁新址后,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一位学生家长收集了3月1前共641名参加体检的学生体检单,显示身体异常的人数为493人,其中白细胞低41人,甲状腺结节钙化24人,甲状腺结节252人,甲状腺功能异常16人,淋巴肿大或结节10人,淋巴细胞高30人。

  如此之多的学生身体出现问题显然不是偶然的,一定与环境或水源有关。于是人们开始怀疑是与学校相邻的ldquo;地rdquo;作祟。这地块曾经是化工厂,去年底启动土壤修复后因散发异味而招致该校学生及家长投诉。

  但常州市官方的回应称,报道中所指出的环境指标均符合标准,生态隐患可控,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常外进行空气采样检测,检出的丙酮、二氯甲烷浓度很低;常外项目环评报告的监测数据表明,常外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hellip;hellip;

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同样是由专家主导的检测,常州官方所呈现的检测结果为什么与央视展示的检测结果完全不同?我们到底该相信哪一方的检测?难道有一方的检测仪器出了问题?

  先不去考究检测仪器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有另一种ldquo;检测rdquo;。实际上,常外学生已经用他们的身体做了检测:在641名参加体检的同学的体检单中,显示身体异常的人数就高达493人,这种大面积的身体问题,除非如所说的ldquo;着魔rdquo;,否则根据常识判断,只能跟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了。而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又恰好与旧化工厂只有一路之隔。根据前因后果推断,我们该相信哪个检测结果,是不是已经足够清楚了?

  从表面看,仪器是没有感情的,只听从机械的指令。但实际上,仪器是人生产的,人同样可以赋仪器以ldquo;感情rdquo;,让它跟着人的感情走。电子秤也是个小小的仪器,它在不良商贩手里,照样可以把8两变成1斤。因此用仪器造假,会假得更为ldquo;实rdquo;,假得更有欺骗性。

  利用现代科技和调查来弄虚作假是当今常见的骗人把戏。在这种把戏的障眼术中,我们就这样被、被代表与被相信了。

  与被混淆被欺骗的ldquo;知情rdquo;相,更糟糕的是连起码的知情权都被剥夺了。如果学生和家长有足够的知情权,知道学校附近的旧化工厂能放,他们就不会去这种地方读书;如果有足够的透明、充分的监督,那么相关的环保测评就不可能轻易通过,学校就不可能建在生态定时旁边;如果对违规违法者有严厉的惩罚,那么逐利者就不敢如此胆大妄为了hellip;hellip;

  然而贪婪者是不会愿意把ldquo;如果rdquo;变成现实的,因为知情权是他们获得利益的路障。

  直到病危才开始寻找病因,寻找病因又总是烟幕重重,那些掌握着权力之钥的利益群体,决定了我们的知情权总是姗姗来迟,我们的知情路总是举步维艰。

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科学家为何在常州学校事件上集体沉默?

科学家们为何在常州ldquo;地rdquo;中沉默

  采访科研处长被婉拒,因为ldquo;有行政职务在身rdquo;;采访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被拒,ldquo;以免引起麻烦rdquo;;采访中科院专家被拒,采访环保部专家也被拒,因为ldquo;问题太复杂了rdquo;hellip;hellip;在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疑似因污染土壤致病事件的采访中,多个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集体沉默,令人称奇。

  专家的婉拒让记者没有机会一探究竟,公众和也因为得不到科学的解释而胡乱地释放着充满怒气的抱怨。

  1958年通过的《维也纳宣言》这样描述:科学家,因为具有专门的知识,更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他们对于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专门的本领,也肩负特别的责任。

  在一起环境公众事件面前,科学家本该最有资格站出来发出客观理性的声音,传递科学知识,引导,但是他们没有,而在所谓的ldquo;复杂问题rdquo;前退缩了。

  复杂问题的背后是什么mdash;mdash;关系?还是利益?

  由化工地块变身而来的ldquo;常隆地块rdquo;原规划为商业用地。如果这一规划得以实现,那么马路的一边是精英化教育的外国语学校,另一边将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如此成熟的配套设施周边,地价、房价必然可观。在利益面前,既没有完成土壤修复也没有经过长期监测评估,污染重重的土地就被提前圈定用途。

  公众本应有权利提前知晓他们将有可能面临的风险。科学家本该学生家长更早地站出来质疑规划的错误、警示环境的风险,但是他们选择了沉默,至高的科学道德被轻易地绕过。

  去年9月以来,近500名学生出现多种不适症状,ldquo;常隆地块rdquo;危机爆发。地方紧急调整污染土地的规划用途,从商业地块改为公共绿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深挖6米换土改为表层1米覆土。一路之隔的师生因此不再受异味侵扰,发布的检测指标全部合格。看似化解危机之举,实则是埋下:本应被全部挖出处置的污土再次潜伏地下。

  这样一层浅薄的绿色ldquo;遮羞布rdquo;本不难被科学家的火眼金睛识破,本应该在召集的咨询论证会上被坚定地否决,但在一片ldquo;沉默rdquo;中,调整后的修复方案今年1月20顺利通过了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环保部南京所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国内知名专家咨询评估,土壤修复调整工程于2月15通过专家验收。

  有了专家论证、评估这张挡箭牌,一片ldquo;地rdquo;就这样安然地承载着无数老人孩童休憩玩耍,承载着学生们学习生活,承载着各种生物在此繁衍生息hellip;hellip;

  如今,在步步紧逼的媒体面前,科学的挡箭牌成了地方回应各方质疑的ldquo;救命稻rdquo;,为其ldquo;背书rdquo;的科学家们当然只能再度陷入沉默。而在这种沉默中,知识分子推崇的人格、科学家肩负的特别责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样被污染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