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马铃薯生产技术
茎尖脱组培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要点脱马铃薯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应使其尽快应用于生产。马铃薯是以块茎作为繁殖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在育种上是采用有性杂交、无性繁殖的程序。首先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状符合要求的亲本,进行杂交授粉。采得实生种子后,播种育苗,从实生苗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单收获,再用其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无性系里经较、鉴定并继续选择,直至选择出适合在生产中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马铃薯经杂交后均采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不再经过有性世代,所以目前生产中推广的优良品种均为一代。由于马铃薯在其无性繁殖过程中易受病感染,病随着无性世代在块茎中积累,导致马铃薯病性退化,失去原有种薯的技术研究,此项技术已在国内进行了推广。脱种薯在国内生产上已大面积应用。但在无性繁种过程中,还会受到病的再侵染,因此要在繁种过程中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下面将马铃薯茎尖脱组培技术及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作一介绍。 寄生在马铃薯块茎中的病,随着块茎芽眼萌发长成植株的生长过程,也在马铃薯植株体内进行病粒子的复制繁殖,但病在马铃薯植株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据研究,在代谢活跃的茎尖分生组织中没有病。可能是由于茎尖分生组织中的细胞速度很快。超过病粒子的复制速度,使病粒子在复制过程中得不到营养而受到抑制。也可能是由于分生组织中某些高浓度的激素抑制了病。以上原因的机理尚未搞清,但通过对茎尖(带有l一2个叶原基,小于0.2毫米)组培苗进行病检测末发现带有病,而大于0.2毫米的茎尖却常能检测出病。这点便成为茎尖脱组培繁殖无病株的重要依据。马铃薯脱技术就是利用茎尖部分没有病的特性、通过连续切茎尖,在无菌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培育出无试管苗,然后利用试管苗在防虫温室或网室内繁殖微型薯原原种。在人工隔离或天然隔离条件下,利用原原种繁殖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二级原种在天然隔离条件(高纬度或高海拔冷凉地区、风速大的海岛等地)繁殖一级良种供生产中使用。由于我国侵染马铃薯的病多达七种,加上纺锤块茎类病,使种薯在开放条件下的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要受环境的影响而降低种性,产量大幅下降,同时降低了其商品价值。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进行了马铃薯茎尖脱生产无病到病的再侵染,因此,脱种薯存在使用寿命年限。在北方地区,一般为四至五年。而在南方地区寿命仅为二至三年。由于目前微型薯原原种的成本较高,还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必须经三年以上繁殖才用于生产,加之繁种过程中需对病虫害加以防治,以保证种薯的质量,所以生产中需年年更换种薯,确保生产田年年保持高的产量。利用茎尖进行组织培养,首先要在推广优良品种中选择健壮并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单株,利用其所结的块茎,经渡过休眠后进行室内催芽,待芽长至4—5厘米还未充分展叶时,将芽剪下。先将外面几层叶片剥除,然后将其放入烧杯,用纱布封口,在自来水下冲洗半个小时,取出放到无菌室进行消。一般先在95%酒精中迅速沾一下,然后在5%漂液中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过的芽放在40倍解剖镜下,用消过的刀剥取带有1—2个叶原基的茎尖,长度约0.2毫米,接种到有培养基的试管中。放在培养室中培养试管苗。培养室的温度要保持在25℃,光照为2000一3000勒克斯,每天16小时光照。约经30一40天,茎尖可明显伸长,4个月左右发育成3—4片叶的小苗。此时可将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单节切段,并种于带有培养基的三角瓶中,继续培养。25天左右又可进行单节切段扩繁。成苗后,应取两瓶苗进行病检测。方法是将试管苗移栽到防虫温(网)室内的盆中,培育成植株,多次取样检测有无病。当确认无病后,还需鉴定其是否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状,以防止在剥离茎尖培养过程中发生无性变异。当确认试管苗符合品种特性并不带病后,即可继续扩繁试管苗,待到一定数量时,移栽到防虫温(网)室内繁殖微型薯原原种。编辑:王春晨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高寒所杜珍研究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