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名将马援为什么没有在云台二十八将中?

nsp; nsp;东汉初名将马援,论战功、数政绩、凭守,完全可以作为开国勋臣之一,受东汉王朝的表彰和封赏。然而,东汉明帝命人画的云台阁中兴二十八将画像中,没有他的像。不但如此,他还因谗人陷害,身后受谤蒙冤。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nsp; nsp;公元25年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ldquo;狡兔死,走狗烹rdquo;,屠戮开国功臣,而是对他们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刘秀死后,其四子汉明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行对功臣的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ldquo;二十八宿rdquo;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以示表彰和感念。
nsp; nsp;出人意料的是,先后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爵封新息侯,无论战功、政绩还是守在东汉初都屈指可数的马援,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反而因谗臣陷害,死后蒙受冤诬。对此,当时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据《后汉书》记载,东平王刘苍看了云台阁二十八功臣画像后问汉明帝:ldquo;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rdquo;明帝笑而不答。明帝的这种态度,可就让人纳闷了。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为什么没有在云台二十八将中?
志存高远 战功赫赫
nsp; nsp;马援是扶风茂林(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祖上本不姓马,先祖赵奢为战国时代赵国将领,赵惠文王因其功绩卓著及于驾驭马匹,特赐爵号ldquo;马服君rdquo;。于是,赵奢的子孙便以ldquo;马rdquo;为姓。
nsp; nsp;《东观汉记》说,马援身高七尺五寸(按出土的东汉铜尺计算,合今一米七七),ldquo;容貌如画rdquo;,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俊美的大帅哥。其人足智多谋,且口才特好。皇帝召见他,他对答如流。他给皇太子、诸王讲故事,皇太子、诸王都听得入了神。
nsp; nsp;马援12岁丧父。他有三个哥哥,大哥当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哥哥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齐诗》。他不习惯老师一字一句解释课文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向哥哥提出,要到上闯荡一番。哥哥很支持他,大哥马况鼓励他说:你会是大才,但要晚成。
nsp; nsp;马援不依赖哥哥,而是小小年纪就去了边郡,以放牧为生。后来他发达了,管着几百户人家,有牛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他曾说:ldquo;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rdquo;又说:人发了财,贵在能救助他人,否则就是ldquo;守钱虏rdquo;(守财奴)。他散尽自己的钱财,分给弟兄朋友们,并且毫不惋惜。后来跻升高位,他常劝诫一些官员:ldquo;凡人为贵,当使能。rdquo;就是说,富贵子能过,贫的子也应当能过。
nsp; nsp;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后见隗嚣难有作为,而刘秀宽宏大度,有汉高祖气度,乃脱离隗嚣,投奔刘秀。刘秀征隗嚣时,召诸将讨论方略,诸将议论纷纷,多犹豫不决,认为帝王之师行动应当持重,不宜深入险阻。刘秀把马援召来,告诉他诸将的意见,马援力排众议,主张毫不迟疑地发起进攻。他说:隗嚣手下将帅已经离心离德,我军乘此机会发动攻击,有必胜的把握。他又ldquo;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rdquo;,即用米做成军用地形图(现在叫沙盘),指着它讲解山川地形、敌我形势及我军进攻路线。马援的方略为刘秀所采纳,军队发起进攻,把隗嚣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nsp; nsp;马援胸有韬略,常常参与军事决策。《后汉书》说:ldquo;(马援)又兵策,帝常言lsquo;伏波论兵,与我意合rsquo;,每有所谋,未尝不用。rdquo;在军事上,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十分倚重。
nsp; nsp;马援又先后率军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华夏版图的一,为东汉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nsp; nsp;这里顺带说一下,马援还精于骑术,于相马。他发展了中国的相马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伯乐,不愧是ldquo;马服君rdquo;赵奢的后代,可谓ldquo;克绍箕裘rdquo;,继承了祖上之业。
nsp; nsp;马援曾铸铜为ldquo;马式rdquo;,即骏标准像。光武帝下令,将马援铸造的这匹铜马置于宣德殿下,作为挑选名标准。元代马祖常《汉铜马式歌》赞道:ldquo;汉家金铜铸马式,求马相不失一。rdquo;
nsp;
马革裹 气概非凡
nsp; nsp;马援不但以功绩名垂青史,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传诵。
nsp; nsp;ldquo;马革裹rdquo;的成语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详。、都曾不止一次赞扬马援ldquo;马革裹rdquo;的精神,要人们学习这种精神。据《广西史》1996年第1期载安明撰《赞叹的伏波将军及》一文,上世纪60年代初,应非洲某国者的请求,中央、决定派一位中将去这个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运动。这位中将没有接受命令。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道: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还,马援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哟。随后,在怀仁堂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以ldquo;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还rdquo;的精神,同这位中将作较,批评了个别高级干部怕死,还不如古代的马援。
nsp; nsp;ldquo;马革裹rdquo;的成语,就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化而来。据《后汉书middot;马援传》记载,马援曾对人说:ldquo;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还葬耳。rdquo;这段话是说:朝廷面临着匈奴、乌桓的威胁,男儿要志在边疆,英勇作战,不惜牺牲,以保卫自己的国家;万一牺牲了,就用马皮包裹,运回内地埋葬。
nsp; nsp;ldquo;马革裹rdquo;,多么豪迈,多么旷达,多么悲壮!从这段话,可以想见马援胸襟之博大,品格之高尚。
nsp; nsp;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他62岁时,见朝廷军队在武陵(今属湖南)失利,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光武帝怜其年老,没有批准。马援对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呢。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让马援试骑。马援敏捷地上了马,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一副自信的样子。光武帝笑着说:ldquo;矍铄哉,是翁也!rdquo;意思是说,这个老头精神旺健,勇气可嘉。于是同意马援领兵远征。
nsp; nsp;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因天气太热,加之水土不服,士兵多生病死去,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马援也患了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军中还有人搞内斗。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便对马援心怀不满,想借机报复。于是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诬告他像西域商人,每到一处就停下来,以致坐失战机,遭致失败。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骑驿站的快马,迅速赶到武陵,监督马援的军队。冤家路窄,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不但在武陵跟马援见面了,而且奉圣命来监督他。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病故了。梁松连死者都不放过,还想借故陷害于他,以报宿怨。
nsp; nsp;马援这次出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ldquo;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还葬rdquo;的壮志。然而,当ldquo;马革裹rdquo;运回京城的时候,朝廷并没有依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相反,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并且他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
nsp;
家书外泄 祸生不测
nsp; nsp;马援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家信mdash;mdash;ldquo;诫侄书rdquo;。就因为这篇文字,平地起风波,使马援一家遭遇一桩冤案。
nsp; nsp;马援二哥马余的马严、马敦这两个年轻人,思想都很活跃,好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而且对于这样议论别人,会不会触犯忌讳,从来不加考虑。两个侄儿少不更事,口无遮拦,马援深以为忧。他关心这两个侄儿,就像关心自己的一样。当他远在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及越南中部、北部),远在以外的时候,还不忘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不能说。好议论别人长短,议论时政,是我特别讨厌的。我宁死不愿子孙有这种行为。龙伯高这个人,忠厚谨慎,讲出来的话,没有一句疏失,我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以他人之忧为忧,以他人之乐为乐,我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他。为什么呢?因为学龙伯高即使学不到,还能做一个谨慎的人,所谓ldquo;刻鹄不成尚类鹜rdquo;,画天鹅不像还能像野鸭,虽不逼,但有些相似;学杜季良如果学不到,那就不免沦为轻薄之人了,所谓ldquo;画虎不成反类rdquo;。
nsp; nsp;这封教育侄儿的家信,用意很好,观点也不错。就是近2000年后的今人读了,也会有所启发。但是马援始料不及的是,这封信后来为杜季良(即信中提到的一个人)的仇家所得。马援关起门来对家里人讲的话,一旦泄露出去,便为人所乘。杜季良的仇家于是上书朝廷,说杜季良ldquo;为行轻薄,乱群惑众rdquo;,并且拿出马援诫侄书作为证据。仇家又说梁松、窦固二人与杜季良勾结,将有不利于朝廷的行动。光武帝刘秀听信了告状人的话,免去杜季良越骑司官职,梁松、窦固免于处分。
nsp; nsp;因为一封诫侄书,马援无意中跟梁松等人结下怨仇。而这位梁松,并非等闲之辈,他乃当今皇上的女婿,所谓ldquo;驸马rdquo;,在朝中ldquo;贵重rdquo;无,连公卿大臣都畏惧他几分。有一次,马援卧病在床,梁松前来看望他。在病床前,驸马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问父亲:为何不向梁松还礼?马援说:我和梁松他是朋友,梁松虽然当了驸马,但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马援以为自己做得对,完全符合礼义。而梁松则以为,马援倚老卖老,小瞧了自己,因而怀恨在心。两件事情凑在一起,梁松要报复马援,那不过是迟早的事。
nsp;
薏苡明珠 不白之冤
nsp; nsp;梁松虽然免于处分,但心中对马援愤恨不已。待到马援一死,梁松报复的机会来了。因马援生前领兵打的最后一仗失利,朝廷对他不满。梁松看准了这个机会,向朝廷举报马援,说他生前从交趾返回时,带了一ldquo;明珠文犀rdquo;(文犀是有纹理的犀牛角,特别珍贵)。
nsp; nsp;其实马援带回的是一车薏苡种仁。薏苡种仁又叫苡仁、米仁。中医学认为,薏苡的种仁有清热利湿和健脾的功效,种仁和根能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关节炎、肝炎、肾炎等多种疾病。马援在交趾时,就常吃薏苡,据说效果明显。他相信吃了后能ldquo;轻身省欲,以胜瘴气rdquo;。当地薏苡果实较大,马援想把种子引进内地,予以推广。这本是一件可以惠及内地民众的好事,然而梁松一告就准,以致龙颜大怒。马援家人得知后十分惶恐,不敢将马援遗体葬于自家墓地,与祖先葬在一处,只得在京城西郊买地数亩,掩埋。亲友们都害怕受到株连,不敢前往吊唁、送葬。一代名将身后蒙受不白之冤,并且拖累一家老小,好不凄惨,好不悲凉!
nsp; nsp;明代大臣、朱元璋的军师、文学家刘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为《梁甫吟》,提到了马援被诬害的事,为马援愤愤不平:ldquo;赤符天子明见外,乃以薏苡为文犀。rdquo;意思是说,汉朝皇帝(实际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察之外,然而却把马援从交趾带回的薏苡,当作了有纹理的犀角。刘基感慨道:ldquo;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rdquo;邪小人掩盖相、混淆视听、陷害忠良,是防不胜防啊!
nsp; nsp;因为这件冤案,引出一个新的成语mdash;mdash;ldquo;薏苡明珠rdquo;,意为平白无故地蒙冤受谤。
nsp; nsp;对于这桩冤案,《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这样看的:马援在劝告别人要注意避祸的时候,很是明智(马援曾告诫过窦固、梁松、王磐、吕种等人,一一被其言中),但他自己不能避免被人谗害,难道是因为身居高位,树大招风吗?范晔是从马援所处地位寻找冤案的原因的。而在笔者看来,这桩冤案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固然是邪小人捏造和歪曲事实,挟嫌报复,诬陷于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马援在劝诫侄儿不要随便议论旁人的时候,自己率先垂范,言语谨慎一些,不授人以柄,是否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