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段祺瑞?

段祺瑞17岁从军,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1889年,被清选派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了一年半炮兵,后又自一人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厂实习了半年。段祺瑞是个复杂的综合体,那么如何评价段祺瑞?

如何评价段祺瑞?

在清朝末年,袁世凯做过几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时期他通过编练新军和实行洋务新政,训练出了晚清时期最精锐的军队北洋军,提拔培养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后来,人们就把以这些文武人才为核心发展出来的军事力量,称为北洋系。

从1912袁世凯出任中华临时大总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宣布退出北京结束,北洋系一直掌控着中华。后来,人们就习惯把这16年称为北洋时期,把这段时期的称为北洋。

在我写了零星的几篇关于晚清和的文章后,朋友老姚说,写写北洋吧,那段历史知道的人太少了。确实,因为种种原因,北洋时期的历史一直不太为多数人所知,甚至不少人脑海中关于北洋仅有的少许印象都往往是被人刻意歪曲过的。

而我,恰好一直对北洋时期这段历史颇有兴趣。这短短16年中的不少人和事,常让我感叹唏嘘不已,在感叹之余,又不住想想ldquo;历史何以至此rdquo;之类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既然如此,就动手写写吧。这段历史错综复杂,想尽量还原实而又清晰易读,不那么容易,尽力试试吧。边写边发,大家要是发现有什么错漏的地方或者有什么想法意见问题,都可以随时给我留言。

因为之前写过四篇袁世凯的系列文章,所以这个系列我暂时就先从袁世凯去世写起。

一、段祺瑞的选择

1916年6月6凌晨,中华大总袁世凯因尿症突然病故。

自满清皇帝退位后,四年来袁世凯一直是中华的最高,头号军事强人。

袁大总一死,全国上下的政界军界人士最心的问题是:谁来接任大总?

在一个正常稳定的法制国家,这并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按照法律流程走就可以了。如,就有一个总继承人的顺序表,在任总去世,第一继承人是副总兼参议院议长,后面依次是众议院议长、参议院临时议长、国务卿、长等。

但1916年的中华,并不是一个正常稳定的国家。半年前的1915年12月12,袁世凯称帝建立,称帝仅83天后,就因为遭到多方反对和讨伐,又宣告了取消帝制仍担任大总。帝制取消后,最先公开反对帝制的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四省地方强烈要求袁世凯,为此他们在1916年5月7成立了护军务院与北京分庭抗礼。

另外,在1913年ldquo;二次rdquo;武装失败后,在1914年组织成立了中华。自成立后,中华就一直在全国各地组织暗和武装活动以图推翻袁世凯。

这两派更强的,当然是北洋系。他们的军队控制着全国大部分省份。

这三派势力,对于袁后往何处去,显然想法不可能一致。

当然,政局混乱的中华,大总去世后由谁接任这个根本问题还是有法可依的:1912年制定的《中华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和1914年制定的《中华约法》(简称新约法或者袁制宪法)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继任规则。

临时约法是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前,由领导的南京临时紧急制定出台,用以约束他们并不太放心的袁世凯的。临时约法第四章第四十二条规定:临时副总于临时大总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

新约法是袁世凯挫败人发起的二次武装,解散了以员为主的议会后,组织专门的约议制定的宪法。根据这个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大总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代行其职权。

如何评价段祺瑞?

此外,根据新约法袁世凯还制定了一部《修正大总选举法》,根据选举法,现任大总预先确定多位候选人名单,写在ldquo;嘉禾金简rdquo;上,密于ldquo;金匮石室rdquo;中。大总卸任或者去世后,根据ldquo;金匮石室rdquo;中的名单由参议院和立法院选出大总。

袁世凯确实密了这么一份名单,名单上依次有三个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这三个人在当时都不简单。黎元洪是辛亥武昌军的,首义领袖,从袁世凯上任起一直是副总。徐世昌是袁世凯几十年的老朋友,北洋元老,清末担任过军机大臣、大学士,曾经担任过国务卿(相当于内阁)。段祺瑞是当时的内阁,长期担任陆军总长,北洋军队系除了袁世凯,就属他最有威望。

段祺瑞的第一道选择题

据说6月6凌晨,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一众元老拿到在ldquo;金匮石室rdquo;中的名单后,徐世昌先表示:ldquo;最好还是请黎总出来。rdquo;然后又说:ldquo;这是我的个人意见,应该怎么办,还是看段的意见。rdquo;段祺瑞停了约有两三分钟,然后说:ldquo;相国这么说,那就这么办吧rdquo;。

随后,段祺瑞在早上就带着总府秘书长张国淦一同前往黎元洪家,通报了袁世凯的死讯和他与徐世昌确定的由黎元洪接任总的决定。

当天下午,段祺瑞接见英、法、等六国驻华公使,告诉各位公使:ldquo;根据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当然由黎副总继任rdquo;。

根据约法规定,由黎副总继任,看似一个很自然的决定。其实这个决定并不简单。

为什么说这个决定不简单呢?我们看看张国淦的回忆就知道了。

张国淦和黎元洪同是湖北老乡,有些私交。据张的回忆录《北洋述闻》记载,段祺瑞在早上离开黎元洪家时,让张留在了黎府陪黎元洪。到了晚上,外面不断有各种小道消息传到黎府,黎元洪坐立不安,实在不住了,就和张国淦说:ldquo;听说现在外面情形很不好,你给段打个电话问问。rdquo;张打了几次电话到段家,接电话的人总是说:那里挤满了人,他没有办法走到段的办公室去。最后黎元洪实在不住了,就说:ldquo;电话既然打不通,请你到段处去一趟吧!rdquo;。

张国淦来到段祺瑞家所在的府学胡同,发现段家门外的车子一直停到了胡同外的大街上。一进段家大门,便看见到处都挤满了穿着军服、挂着军刀、戴着白鹅毛制帽的军人。这些军人都是反对黎元洪做大总,来要求段祺瑞或者徐世昌出任大总的。张国淦在段宅内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才见到段祺瑞。听了张说是黎元洪派他来问问情况后,段祺瑞说:ldquo;我既然请副总出来,这就是我的事情了,他不要管,他要是怕的话,就请他来管吧!rdquo;。

张国淦回到黎元洪府上后,黎元洪留他在客厅相对坐了一夜。每隔20分钟张就给段府打一次电话。终于在夜里三点后,段府接电话的告诉他,经过段的劝说,这些军人在三点左右逐渐散去。黎元洪这才放下心来。

正是段祺瑞一言九鼎,力劝北洋军人,谢绝黄袍加身,才确保了黎元洪顺利继任大总。

没有人知道段祺瑞在那短暂两三分钟的思考中想了些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选择了坚定地支持黎元洪做总。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当时南北的情况下,黎元洪出任总是各方力量最可以接受的选择,也就是一个可以让国家重归一的选择:西南军、领导的中华本来反对的都是袁世凯,现在袁世凯死了。不管按照新约法还是旧约法,黎元洪出任大总都名正言顺,他们也就没有了反对北京的理由。而北洋军人那边,有段祺瑞坚决表态支持黎元洪,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二、如何评价段祺瑞?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段祺瑞。

段祺瑞17岁从军,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1889年,被清选派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了一年半炮兵,后又自一人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厂实习了半年。用现在的话说,段祺瑞是货价实的洋海归。这两年德国的留学生活对段祺瑞影响很大,甚至他以后吃药都坚持只吃德国产的药。

1896年春天,段祺瑞被荫昌推荐给袁世凯,担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管带,从此逐渐成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当时,荫昌一共推荐了四个人给袁世凯,一人早逝,其余三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清末时候一共建成六镇(相当于今天的六个师),段祺瑞曾经担任过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负责人,当时称制。

袁世凯在北洋系创办过很多培养提拔军事人才的军校,而段祺瑞则担任过所有这些学校的校长,所以北洋军官大多是他的门生故吏。(这里面最出名的一个学生叫蒋志清,后来叫。)

在清末,段祺瑞曾担任过总兵、江北提督、湖广总督。

后,段祺瑞长期担任陆军总长(当然海军较弱,陆军总长就相当于今天的长,陆军总司令了),袁世凯去世前,被袁任命为内阁。

从资历人脉来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就是北洋第一人。

袁世凯的突然离世,掌握了全国主要军队系的北洋系不愿意大权旁落。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段祺瑞继任大总,或者段祺瑞继续做掌握实权,让徐世昌这个文人做挂名的大总。

而副总黎元洪,没有自己嫡系的军队,没有自己的派别,所依仗的,就是辛亥领袖这段资历和因此而来的副总身份。在那个按实力说话的年代,如果没有段祺瑞的支持,他确实是很难顺利继任总的。

段祺瑞的第二道选择题

住了黄袍加身的,坚持依法让黎元洪继任大总,段祺瑞的第一个选择赢得了各方的赞誉。

然而,马上他就碰到了第二个选择题,一个两难的选题。他最后的选择则是一个看起来的决定。

6月6,段祺瑞发了两份公告,第一份以袁世凯遗令的名义,第二份以名义。内容基本一致:遵照约法二十九条的规定,由黎元洪代行中华大总职权。

但这两份公告都不能令反对者满意。因为,这个约法二十九条,是指袁世凯在1914年制定颁布的《中华约法》,而反袁世凯的各方势力并不认同这部袁制宪法。

6月8,西南护军务院抚军副长岑春煊对段祺瑞援引袁制宪法发布公告提出异议。指出当前的新旧约法问题是护ldquo;生死存亡之点rdquo;。6月10,护军务院抚军长唐继尧以西南各省名义致电大总黎元洪提出四点主张,第一点就是,国家根本法应该以1912年的《中华临时约法》为准。

护务院是反袁世凯名义建立的,现在袁世凯死了,只有继续反袁世凯制定的宪法,他们才有存在的理由。

6月9,从本回国,发表《规复约法宣言》,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同,二号人物黄兴也发表通电,指责段祺瑞援引新约法是以ldquo;伪法乱国法rdquo;,主张明令规复临时约法,召集旧国会,组织合法内阁。

对于、黄兴等人来说,自从二次后他们就成了袁世凯的通缉犯,他们当然不可能承认袁世凯主持制定的新约法。同时,也只有恢复旧约法,否定袁世凯后面执政的合法性,才能恢复他们自己及的合法身份。

同时,以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等为首,1914年被袁世凯解散的旧国会议员们也纷纷发文或者四处活动,要求恢复临时约法。

如何评价段祺瑞?

对于旧国会议员们来说,他们的议员身份是根据临时约法选出来的,只有恢复了临时约法,他们才能恢复议员身份。袁世凯活着的时候,他们看不到希望。现在袁世凯突然病故,他们当然要力争。议员身份不仅意味着他们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对很多人来说更意味着一个月500大洋的高薪水。

继任大总黎元洪,也是希望恢复旧约法的。因为根据新约法,他这个继任只是,正式总必须由立法院和参议院根据袁世凯留下的三人名单选举产生。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会被选。而如果恢复旧约法,根据1913年10月制定颁布的《大总选举法》,他可以任满袁世凯没有完成的任期。

但是,对于段祺瑞来说,这是个两难选择。为什么两难呢?首先,否定了新约法,就是否定了袁世凯后面两年大总身份的合法性。作为北洋系袁世凯的实际人,从个人感情来说,段祺瑞不愿意公开反对袁世凯。并且,否定了袁世凯大总身份的合法性,也就否定了段祺瑞身份的合法性,因为他这个是袁世凯任命的。

但是,恢复旧约法,对段祺瑞来说,却又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旧约法为了约束袁世凯,在颁布前匆匆把国家制度从总制改成了内阁制,而袁世凯通过制定新约法又改回了总制。如果按照新约法,总黎元洪就是国家第一决策人;而如果按照旧约法,作为内阁的段祺瑞自己才是实际的最高。

可能因为意识到了新旧约法制度上的区别,在黎元洪继任总已经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后,北洋系的一些人也开始要求恢复旧约法了。6月8,河南将军赵倜发表通电,认为应根据旧约法规定,由黎元洪正式继任总。6月15,江苏将军冯国璋致电黎元洪和段祺瑞表示:新约法的总制不适用当今国情,新约法产生没有合法流程,应该废除新约法,恢复旧约法。6月23,冯国璋、张勋、张怀芝、倪嗣冲四将军联名致电段祺瑞:恢复旧约法之主张,全国民心已归一致。

可能是基于各方压力,也可能是基于各自的小算盘,6月29,黎元洪和段祺瑞就恢复旧约法问题达成一致,由黎元洪发布大总令,恢复旧约法,恢复旧国会。

三、黎段联合

不管是根据旧约法还是新约法,段祺瑞都无需担心他自身的职务。毕竟的大部分省份都是北洋军人控制着。各方势力都明白,要想达成各方和解,在袁世凯死后实现国家稳定,最好是由段祺瑞继续担任。

6月23,给段祺瑞发电报,电报中说道ldquo;元年,曾亲教诲,伟人风采,至今不忘。rdquo;ldquo;而今天下汹汹,扶危定倾,又惟执事是赖。rdquo;,率先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蔡锷将军在7月1发表通电,称内阁一职ldquo;非芝老莫胜此任rdquo;(段祺瑞字芝泉,所以被尊称为芝老或者芝泉老)。

当然,处在政局中央的黎元洪更清楚这一点。在宣布继任大总后,他就一直在和段祺瑞商讨新内阁成员名单。黎总于6月29宣布恢复旧约法后,马上颁布总令,特任段祺瑞为内阁。并在第二天公布了两人协商一致的内阁成员名单。

之后,段祺瑞领导的密集的出台了一系列公报,废除了袁世凯称帝期间制定一些法律法令,如《颁爵条例》、《惩办条例》、《报刊条例》等,并将各省的军政官职从将军、巡抚改成督军、省长。

这其中,对影响较大的可能是废除了袁世凯时期的《报刊条例》,彻底放开,允许所有在袁世凯时期被查禁的报刊复刊。使得这之后近10年成为近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期。那时创办报刊非常容易,几个大学教授凑在一起,拿出月薪的很小部分就可以创办一个刊物。据计,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

黎段政权这段时间的举措得到了认同。7月,西南军务院宣布解散,领导的中华宣告停止一切务。8月1,457名议员齐聚北京,停摆了2年的国会复会。有了南北一致认可的总、宪法、和国会,重新归于一,看起来,袁世凯死后的新,有了一个的开局。

然而,黎段两人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各派力量一致要求恢复的旧约法和旧国会,为黎元洪、段祺瑞两人带来了一大堆的烦恼,为后面10来年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下次接着写。

文/晓明 晓明杂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