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发生矮花叶病是什么原因

  矮花叶病源为病。源来源,一是种子带,二是越冬杂上寄生。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源和传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 症状: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条纹,不受粗脉的,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重病株的黄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蚜虫吸食带病杂和带种子长成的幼苗后即带病,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传到玉米或其它寄主上。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病害流行区由于杂和种子带率高,只要有发病环境条件再配合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极易使该病流行起来。气温达到20—25℃时,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与传活动,如田间源多,蚜虫带率高,有利于该病流行;当气温达到26—29℃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不利。防治技术:(1)种植抗病品种。(2)清除杂,减少病源。(3)防治蚜虫传。采用包衣种子播种,苗期施药治蚜。编辑:都婷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任志强研究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